目录
TOC\o11\h\u一.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共3小题) 1
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共2小题) 2
三.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共4小题) 3
四.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共2小题) 5
五.探究光折射的特点(共5小题) 7
六.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共8小题) 11
一.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共3小题)
1.如图所示,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其中ON是法线:
(1)此实验装置叫作;
(2)实验时,当入射光线为AO时,反射光线为OB;当入射光线为CO时,反射光线为OD;当入射光线为EO时,反射光线为OF,从这一现象可初步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
(3)当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法线(选填“靠近”或“远离”)。
(4)若把此装置中的小门向后转动一角度,则在门上(选填“能”或“不能”)看见反射光线,这一现象表明:。
2.某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他在实验中所使用的器材如图所示。
①实验中,使用一块小尺寸的(选填“玻璃板”或“平面镜”)作为反射面。
②实验记录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其中是法线。实验时,当入射光线为AO时,反射光线为OB;当入射光线为CO时,反射光线为OD;当入射光线为EO时反射光线为OF,从这一现象可以发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始终在法线的(选填“两侧”或“同一侧”)。
③按图示光路示意图,将每次实验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填入表格中相应的空白处。
实验序号
入射光线
入射角(度)
反射光线
反射角(度)
1
AO
50
OB
50
2
CO
40
OD
40
3
EO
20
OF
20
以上数据分析后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光发生反射时。
3.在“光的反射”学习过程中,老师让同学们用牙签模拟入射光和反射光的模拟作品,如图所示,结合模拟作品老师提出两个问题。
模拟反射光、入射光的位置
(模拟活动,请忽略入射点的位)
问题①为什么牙签只能模拟入射光和反射光的“位置”即光的传播路径,而不能模拟“光线”?
问题②如何在原有的器材基础上进行改进,以达到可以模拟“光线”的目的?
针对这两个问题,请表达你的观点或建议。
针对问题①写出你的观点;
针对问题②写出你的建议。
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共2小题)
4.如图所示,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
①实验中应选用(填实验器材)作为平面镜,其目的是确定;
②图1中(选填“A”或“B”)为点燃的蜡烛。在实验中应观察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再分别测量像到镜面与物到镜面的,并进行比较。
③若将光屏放在A的位置上,光屏上(选填“有”或“没有”)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选填“实”或“虚”)。
④如图所示,蜡烛在A、B、C位置时,所成像的位置分别是A′、B、C′,从图中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是:
5.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1)小明在实验中先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放置一块作为平面镜。用其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其透明的特点,便于。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从玻璃板前(选填“相同”或“不同”)位置看去它好像点燃了似的。
(3)若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也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4)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5)此实验应在(填“较暗”或“较亮”)环境进行。
三.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共4小题)
6.如图所示为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①选择(选填“较厚”或“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放置于水平桌面上,并将其放置,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确定。
②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另一支的蜡烛B,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实验中,要比较像与物的、像与物到镜面的以及物像连线与镜面的夹角关系。
③某小组同学实验时发现蜡烛A在平面镜中的像不清晰,为此小组同学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案。
方案一:将实验搬至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通过实验发现(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可以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方案二: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通过实验发现这样做(选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④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