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走进高等职业教育
通过“认识高等职业教育”“走进专业”和“走进职业”三个小节,分别介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走向,对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主要区别进行阐述。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引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自己角色定位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专业与职业的关系、职位与职业的区别进行概述,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的了解和对自身条件的认识,为职业规划做必要的准备。本章导读
1认识高等职业教育2走进专业3走进职业目录CONTENTS
认识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传统定义为: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是和高等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与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它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实用型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术技能的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就业的教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指三年制的专科职业教育,还包括转型后的应用型技术本科教育,把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范围从中、低层扩大到高层,包含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包括学历教育和终身教育,培养涉及工、农、医、商、法、管、文等各专业的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等高素质职业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和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都应该对此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第一节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义
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适龄青年提供了进入高校学习并掌握就业技能的机会,对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为教育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我国要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其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水平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此,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口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这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分析其发展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节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认识高等职业教育(一)国家在顶层设计上高度重视职业教育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在谈到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时,强调要“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鼓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学校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国家在“十三五”期间拟投入50亿元,支持100所左右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可以说,现代职业教育已经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统筹规划。第一节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认识高等职业教育(二)中国经济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国靠加工制造业(OEM)发展了几十年,但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已经过去。中国产业必须转型升级,成为原始设计制造国(ODM),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不仅制造业如此,其他产业也是如此。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再加上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想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从“人口红利”转变至“人才红利”,关键是培养大量的创新专业人才。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造更大的人才红利,加快产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节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认识高等职业教育(三)“大国工匠”呼唤现代职业教育我们先来看近几年的一组数据:截至2016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但作为GDP全球第二的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却乏善可陈,据统计,生存超过150年的企业不超过10家。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工匠精神没有得到有效传承。2016年3月5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下简称“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