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质量的判断》(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农业生物技术》高教版(全一册)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食用菌菌种质量判断的重要性,理解其对食用菌栽培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影响。
全面掌握食用菌菌种质量判断的理论知识,包括菌种的生物学特性、不同生长阶段的标准、影响菌种质量的因素等内容。
清晰认知常见食用菌菌种质量的判断指标,如菌丝形态、色泽、纯度、生长速度、抗逆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技能目标
熟练掌握通过肉眼观察、显微镜镜检等方法,准确判断食用菌菌种质量的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完成至少5种常见食用菌菌种的初步质量判断。
学会运用感官鉴定(观察、触摸、嗅觉)和理化检测等手段,对食用菌菌种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正确识别优质菌种和劣质菌种。
具备在实际生产环境中,针对不同食用菌品种和生产条件,灵活运用菌种质量判断方法,解决菌种质量相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科学求实的工作态度,让学生在菌种质量判断过程中,体会到细节和规范操作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食用菌栽培技术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对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引导学生树立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认识到菌种质量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食用菌菌种质量判断的关键指标,包括菌丝形态、色泽、纯度、生长速度等方面的具体标准和判断方法。
肉眼观察、显微镜镜检、感官鉴定和理化检测等菌种质量判断方法的实际操作步骤和要点。
不同食用菌品种在菌种质量判断上的共性与差异,以及如何根据生产需求选择合适质量的菌种。
教学难点
准确区分不同食用菌菌种在正常生长状态和异常状态下的菌丝形态、色泽等特征,尤其是一些细微差异。
掌握显微镜镜检过程中,对菌种细胞结构和生长状态的正确观察与分析方法,以及如何根据镜检结果判断菌种质量。
综合运用多种判断方法,对食用菌菌种质量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并能够根据判断结果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或生产建议。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1.教师活动
展示两组食用菌栽培对比图片,一组是使用优质菌种栽培出的食用菌,菇体饱满、色泽鲜亮、产量高;另一组是使用劣质菌种栽培出的食用菌,存在菇体畸形、色泽暗淡、产量低等问题。
提问引导:“同学们,大家看这两组图片,同样是食用菌栽培,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其实,菌种质量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判断食用菌菌种的质量好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菌种质量的判断》。”
2.学生活动
认真观察图片,对比两组食用菌的差异,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会发表自己对菌种质量影响的初步看法。
3.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图片对比,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菌种质量对食用菌栽培的重要性,从而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讲解:菌种质量判断的重要性
1.教师活动
利用PPT讲解食用菌菌种质量判断的重要性。首先,从食用菌栽培的整个流程出发,说明菌种是食用菌生产的基础,优质菌种能够保证菌丝健壮生长、出菇整齐、产量高且品质好,而劣质菌种则可能导致菌丝生长缓慢、杂菌污染严重、产量大幅下降等问题,给生产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结合实际案例,如某食用菌种植户因使用质量不合格的菌种,导致整个栽培周期失败,血本无归;而另一位种植户选用优质菌种,获得了丰收和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菌种质量判断在食用菌生产中的关键作用。
2.学生活动
认真听讲,观看PPT中的内容和案例,做好笔记,记录菌种质量对食用菌生产影响的关键要点。
积极思考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3.设计意图
系统地向学生讲解菌种质量判断的重要性,通过理论阐述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知识点,为后续学习菌种质量判断的方法和指标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讲解:菌种质量判断的指标
1.教师活动
详细讲解菌丝形态这一判断指标。展示不同食用菌优质菌种和劣质菌种的菌丝形态图片,如香菇优质菌种菌丝浓密、洁白、粗壮,呈绒毛状,生长整齐;而劣质菌种菌丝稀疏、纤细、发黄,生长参差不齐。同时,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近距离观察不同菌种的菌丝形态,引导学生总结优质菌丝形态的特征。
讲解菌丝色泽指标。说明不同食用菌菌种正常的菌丝色泽,如平菇菌丝一般为白色,金针菇菌丝初期为白色,后期可能略带黄色等。强调如果菌丝色泽异常,如出现灰暗、发黑、发红等现象,可能是菌种老化、受杂菌污染或生长环境不适等原因导致的。
介绍菌种纯度指标。解释菌种纯度是指菌种中除目标食用菌菌丝外,不含有其他杂菌和有害生物。通过显微镜图片展示杂菌污染的菌种,让学生认识常见杂菌的形态,如青霉、曲霉、毛霉等,教导学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