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于“现场学习力” 提升的教育硕士人才培养.docx
文件大小:18.13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3.78千字
文档摘要

基于“现场学习力”提升的教育硕士人才培养

“现场学习力”:教育硕士培养的目标向度

“现场学习力”这一概念源自于“学习力”的相关研究。学界普遍认为,福瑞斯特(JayForrester)最早在其《一种新兴公司的设计》一文中提出了“学习力”的概念,后来该概念也成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理论基础。[]关于“学习力”研究的文献很多,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不同领域开展了诸多有价值和意义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李政涛教授提出了“现场学习力\这一概念,其认为“中小学教师不可能再像大学生、研究生或者高校教师那样,可以坐拥书城,在书斋和图书馆中学习,他们大量的时间是在教育教学的现场。”基于中小学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其认为中小学“教师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现场学习力。”在其看来,“良好的‘现场学习力’表现为专注力、捕捉力和转化力。\并且认为“这种具有现场意识和现场自觉的学习,是最符合教师职业特性的学习方式:为现场的学习,在现场中学习,回到现场的学习”。[2]“现场学习力”这一概念被提出以后,引发了国内学者诸多关注与讨论。就其概念本身而言,尽管学界对其界定不一,但总的来说,大家较为普遍认为所谓“现场学习力”,即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互动及反思等,即时获取实践性知识或技能,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应对课堂挑战的能力。一般认为,“现场学习力”具有情境性、具身性与即时性等特征。[3]

虽然“现场学习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特定的群体一一中小学教师,并且大多数研究聚焦于中小学教师。但就作为一项学习能力而言,不仅中小学教师需要提升“现场学习力”,教育硕士的培养也一样需要。这主要由教育硕士的性质及其生源构成决定的。从教育硕士的性质来说,“现场学习力”的培养是其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与一般偏重于理论学习的培养方式不同,教育硕士更注重培养“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使其能够“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4]无论教学实践能力抑或教育管理能力,都是基于“现场”训练而获得的一种实践性的技能。这也意味着教育硕士的培养要立足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且亲身参与其中,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实践中习得提升教学效果和应对课堂挑战的能力。此外,就生源构成而言,教育硕士也迫切需要培养“现场学习力”。作为一种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的设置原本主要面向在职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然而,随着教育领域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增加,教育硕士的招生范围逐渐扩大,开始招收应届毕业生。对于已经具有丰富教学与管理实践的中小学教师报考者而言,他们在教育硕士的培养中需要的不是实践知识,而恰恰是理论知识。而对于应届生报考者而言,他们很少有机会以教师的身份走进真实的教育现场。教育现场是一个复杂、动态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场域,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在真实情境中快速获取、整合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现场学习力”的提出,正是基于这一现实需求,强调教师在具体工作现场中与自我以往经验的互动以及在群体协作中的知识生成与共享。基于以上,将“现场学习力”纳入教育硕士培养目标,遂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提升教育硕士“现场学习力”的途径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实践能力在教育硕士的培养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对于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要求。“现场学习力”是当代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推动力量。[5]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将“现场学习力\纳入其培养目标,是提升教育硕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教育硕士“现场学习力”的培养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为教育硕士提供更多接触教育现场的机会。课程设置是影响其专业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传统的教育硕士课程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不足,这使得许多教育硕士在实际教学环境中难以适应和处理复杂多变的教育现场。为培养“现场学习力”,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应大幅增加实践性课程(诸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以及情境模拟等)的比重,为其提供更多接触教育现场的机会,使之直接面对真实的教育问题,并即时寻求解决之道,从而帮助其在真实情境中提升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例如:在教育见习中,教育硕士可以观摩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教学实践,学习其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方法和策略;在教育实习中,教育硕士可以亲身参与教学设计、课堂管理以及学生评价等环节,从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此外,教育现场不仅仅是一个个体实践的场域,更是一个群体互动的空间。例如:在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研讨等教研实践课程中,教育硕士需要与未来同行、导师和学生进行广泛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其获得多元化的视角和经验,还能促使其在相互协作中生成新的实践性知识和应对策略。

要发挥这些实践性课程的作用,就需要培养单位在资源配置上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应加强与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