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协同育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问题、对策及评价
如今,中职院校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中职院校自然承担着更大的压力。因此,中职院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即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其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再次,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最后,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很多实践项目需要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知识,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除此之外,还有利于增加就业竞争力。实际操作经验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是非常有帮助的,能够提升他们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二、中职计算机类专业协同育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
中职计算机类专业协同育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既具备良好的计算机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体而言,协同育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能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计算机领域的实际问题。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能够在计算机领域中主动创新,提出并实施新理念、新方法,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和商业化运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能够在多人、多部门的合作环境中有效地完成任务,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具备关注社会发展、遵守法律道德、具备社会责任感的意识,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服务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能够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并能够不断适应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新知识的变化。锚定协同育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中职计算机类专业可以为社会培养出适应快速发展的计算机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三、中职计算机类专业协同育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一)中职计算机类专业协同育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中职计算机类专业协同育人“工学结合\的制约因素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教师队伍短缺。据调查研究显示,有30%的中职院校所聘请的教师没有计算机相关专业背景,有些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而且部分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导致无法真正结合工学进行教学。其次,实训设施条件有限。一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训设备和环境条件有限,比如有75%的中职院校所提供的实训设备为计算机,无其他更先进的模拟实验设备,导致中职院校无法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使得\工学结合\实施困难。再次,行业对接不畅。中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不够密切,导致学校无法及时了解行业需求,无法将最新的技术和工作要求融入教学。再有,课程设置滞后。部分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行业发展,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领域脱节,比如《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应用原理》等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应用相去甚远,严重影响了“工学结合\教学效果。还有,工学结合难以落到实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职计算机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形式有待更新,部分学校说要给学生安排实习岗位,但是真正能够参与实习的学生人数很少,大部分学生都只能自己出去找实习工作,但是校外实习工作可能会存在许多不可控的因素,无法保障学生的安全。由此可见目前计算机类专业工学结合流于形式,难以落到实处。最后,中职院校为学生安排的实习大多在毕业季,毕业班的学生虽有机会参与实践学习,但是这种集中安排实践也有不足之处,学生之前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没有及时检验,难以实现工学结合的目标,无法发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势。
(二)中职计算机类专业协同育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对策
1.提升教师工学结合的能力
要提升中职计算机类专业教师的工学结合能力,学校可以组织针对计算机类专业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工作坊,提升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与企业合作的能力、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需求。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实际项目、行业赛事或企业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行业实践,增强工学结合的理解和能力。建立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邀请行业专家定期到校授课、进行实地指导,使教师对行业要求和趋势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工学结合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其积极参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