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结构·拉升论据·强化结尾
高中生写作文,不能像猴子掰玉米。如果这样写,那写得再多也收效甚微。如何提高作文的附加值呢?写后要有反思、总结,这样才能每作有得。而升格作文则是最走心、最有效、最入骨的反思与总结之法,因为它能化“知”为“行”,在“做法”中落实“想法”。下面以一道原创文题的训练为例,简述几个基本的升格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满足残障人士的特殊需求,一家购物平台推出单只鞋销售服务——第一次在此平台购买鞋子的残障人士可以只买一只。其实,穿两只鞋的人能想着只能穿一只鞋的人,是社会文明的一种体现。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中的“穿两只鞋的人”是多数,是常态,而“只能穿一只鞋的人”是少数,是特例。观照现实,此类现象并不少见:电视播报,有口语,也有手语;市政设施,有通行台阶,也有无障碍通道;学校教育,有普通学校,也有特殊教育学校;脱贫攻坚,有自摘“帽子”,也有托底救助……“少数”能反映一个社会的“权利和福利状况”。“少数”都能得到尊重的社会,那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尊重。为此,学生需要对少数派与多数派、共同性与差异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展开思辨。
参考立意:①维护社会公平,给每个人以权利和空间;②对弱者的态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一只鞋连起一片心
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二(18)班王玄娇
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其经济发展水平,也要看其发展成果能否惠及全民,还要看公民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切实保障,而“公民”这一概念是包括残疾人的。
虽说司马迁有言“失缺莫言残,贵在意志坚”,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即便是拥有坚强意志、夺得全国残运会跳高冠军的归玉娜,面对失去的右腿,也曾为买鞋所困扰。既然残疾人精神上的强大并不能改变他们物质生活上的窘迫,那么社会就有必要给予他们相应的关爱与扶助。
目前,我国残疾人总数超过8500万。令人欣慰的是,有关部门不仅看到了这一事实,关注到了残疾人的迫切需求,还付诸了行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八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的同一天,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旗下的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联合天猫这一平台及回力、斯凯奇、锐步、乔丹、骆驼、森马、ECCO(爱步)等7家品牌推出“一只鞋计划”,即以一双鞋一半的价格,为残障人士提供单只鞋销售服务。
一只鞋连起一片心。“一只鞋计划”的推出,离不开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它正是“人间有残、用爱圆满”的最好印证。穿两只鞋的人能想着只能穿一只鞋的人,是社会文明的一种体现。我们所处的世界,处处有缺憾、有不完美,为此,我们要有体人之心、谅人之怀,要学着向弱势群体伸出援手。当我们这一双双手连成一个个同心圆时,文明便体现出来了。①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残疾人的尊重。而与残疾人相关的扶助政策,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迹可寻。从夏、商、周时期的相关典籍中可以查阅到减免残疾人税收的政策,如《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中載:“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可以说,中国历朝历代都制定了优恤残疾人的相关政策。②
对弱者的态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一只鞋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保障残障人士的合法权益,我们仍在路上。③
上文展现出考生一定的论证功力,但在谋篇、行文和用料上还可作进一步提升,其主要升格之处有三。
一、调整结构
划线②处探究的是尊重、扶助残疾人的相关做法及政策的历史渊源,史料翔实,给人以“有史为证”之感,而第三、四段讲的则是当代社会关爱、扶助弱势群体的新举措、新政策。为此,从谋篇布局来看,划线②处应调到第三段之前。这样调整的好处是,理顺了“历史→现实”的发展逻辑,厘清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增强了文章的论证气势。
二、拉升论据
在对扶助残疾人政策的溯源中,文章列举的是《周礼》等国家层面的相关法令制度,但对当今社会关爱残疾人行动列举的却是社会组织层面的“一只鞋计划”,其层次、分量、力度均与溯源中的列举不对等,给人以“今不如昔”之感。为此,需要在①处增补上当代中国对弱势群体实施兜底保障、全面消灭绝对贫困的相关论据,以增强论据的厚重感和支撑力,平衡古今相关政策的权重关系,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郑重承诺,表达的正是中国政府托底帮扶弱势群体的坚定决心”。
三、强化结尾
划线③处位于文章的结尾部分,但它只揭示了“关爱弱者,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之路的曲折性,没有昭示出前途的光明性,因而给人以信心不足、决心不大、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