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片的成份和功效作用(四列表格)
一、主要成份
成份分类
具体成份
成份来源
成份特性
植物类药材
大黄
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一般在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切段,干燥。
大黄含有蒽醌类衍生物,如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等,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多种功效。其泻下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大肠,增加肠蠕动实现;所含蒽醌类物质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植物类药材
盐酸小檗碱
主要从毛茛科植物黄连、黄柏等中提取,也可通过化学合成制备。
盐酸小檗碱又称黄连素,是一种异喹啉生物碱,具有显著的抗菌作用,尤其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肠道致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还具有抗炎、抗心律失常、调节血脂等药理活性。
植物类药材
黄芩浸膏
以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为原料,经过提取、浓缩等工艺制成浸膏。
黄芩主要含黄芩苷、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黄芩苷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病毒作用,可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二、功效作用
功效分类
功效作用阐述
作用原理
作用特点
清热泻火
可有效清除体内实热火毒,缓解因火热之邪上炎引起的多种症状,如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等。对于体内脏腑热盛,如肺火、胃火、心火等,也有明显的清泻作用。
大黄能通腑泻热,使体内热毒从大便排出;黄芩清热燥湿,可清泻上焦肺火;盐酸小檗碱则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和炎症反应,减轻火热症状。三者协同作用,从不同环节抑制体内火热之邪的产生和蔓延。
作用较为全面,对全身各部位因实热引起的症状均有缓解作用,且药效相对较强,能较快改善不适症状,但可能会对胃肠道有一定刺激。
解毒
对于热毒蕴结导致的疮疖肿毒等皮肤病症,以及热毒内盛引起的咽喉肿痛等,三黄片具有解毒消肿的功效,可减轻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促进炎症消退。
大黄的凉血解毒作用可减轻热毒对局部组织的损伤;黄芩的抗炎、抗菌作用有助于控制感染,消除炎症;盐酸小檗碱的抗菌特性对引起疮疖的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共同发挥解毒功效。
能针对多种热毒病症发挥作用,在早期使用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对于严重感染,可能需要联合其他药物治疗。
通便
可促进肠道蠕动,缓解因胃肠实热积滞引起的便秘症状,使大便通畅。对于因上火导致的大便干结、排便困难等情况,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大黄含有的蒽醌类成分能刺激大肠黏膜,增加肠道推进性蠕动,促进排便;同时,大黄还能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使粪便软化,从而达到通便目的。
通便作用较为直接,一般在服药后数小时至一天内可出现排便反应,但不宜长期大量使用,以免引起肠道功能紊乱。
三、适用病症
病症分类
具体适用病症
应用原因
使用效果
头面部热证
适用于目赤肿痛,表现为眼睛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口舌生疮,即口腔黏膜出现溃疡,疼痛明显;牙龈肿痛,牙龈红肿、疼痛,严重时可影响咀嚼。这些病症多由体内火热上攻头面部所致。
三黄片中的大黄、黄芩等成份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能有效清除上炎之火,减轻头面部的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红肿等症状;盐酸小檗碱的抗菌作用可预防和控制局部感染。
多数患者在用药后2-3天,疼痛、红肿等症状开始减轻,随着疗程推进,症状逐渐消失,一般连续用药3-5天可取得较好疗效,但具体疗程需根据病情调整。
皮肤热毒病症
用于治疗疮疖肿毒,初期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硬结,后期可出现化脓、疼痛加剧等症状。三黄片可用于缓解症状,促进疮疖消退。
其清热解毒的功效能够减轻热毒对皮肤组织的损伤,抑制细菌生长,控制感染,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吸收,从而达到消肿止痛、促进疮疖愈合的目的。
对于症状较轻的疮疖,使用三黄片后,红肿、疼痛等症状可在3-5天内明显改善,疮疖逐渐缩小、消退;对于症状较重的,需配合外用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
肠道实热病症
适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引起的便秘、腹痛、腹胀等症状。患者常表现为大便干结如羊粪,数日一行,伴有腹部胀满疼痛、口臭等。
大黄的泻下作用可直接作用于肠道,促进肠道蠕动,清除肠道内的积热和宿便;黄芩和盐酸小檗碱可调节肠道内环境,抑制有害菌生长,缓解肠道炎症,减轻腹痛、腹胀等症状。
用药后,多数患者在1-2天内可出现排便,大便干结、腹痛、腹胀等症状随之缓解,长期调理还可改善肠道功能,预防便秘复发。
四、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分类
具体内容
重要性
特殊情况说明
禁忌人群
1.孕妇禁用。三黄片具有较强的泻下和清热作用,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流产或早产等不良后果。2.溶血性贫血患者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患者禁用。盐酸小檗碱可能诱发溶血性贫血患者发生溶血反应,加重病情。3.对三黄片中任何成份过敏者禁用,以免引发过敏反应,如皮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