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属性”为导向的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要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新财经人才培养是高等财经教育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响应,不仅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要素[2]。新财经人才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以及深厚的人文素养[3]。然而,当前国内高校在新财经人才培养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足、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匮乏以及育人队伍协同效应不佳等。因此,探索并建立一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教育的“三个属性”为导向,深入分析当前新财经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五维融合”为核心的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丰富新财经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探索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遵循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下,教育被赋予了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新财经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时代呼唤,高校应深刻认识到在培养新财经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强化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4]。政治属性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深厚爱国情怀,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德,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人民属性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系统化学业提升与指导服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战略属性则要求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战略和全球经济趋势,从而具备前瞻性战略思维和新时代广阔视野,积极投身于经济社会发展。
在此背景下,探索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探索和实践以“三个属性”为导向的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新财经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本研究提出的“五维融合”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解决高校新财经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三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研究提出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优化学风建设、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等措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财经人才培养的瓶颈分析
当前,尽管高校在新财经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不均衡”方面:
第一,经济理论与专业实践结合不均衡。在当前财经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往往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与行业实际、市场动态的紧密结合。学生实习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性,导致创新思维和市场适应能力未能充分培养和提升。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均衡。近年来,高校在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和吸引力不足等问题。由于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导致思政教育的效果未能充分体现,专业教育质量有待提升。
第三,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不均衡。高校当前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潜能的有效释放被削弱,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产生不利影响。
第四,育人队伍的协同效应发挥不均衡。教师队伍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力量,与辅导员队伍、管理队伍共同构成了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这些队伍之间普遍存在着沟通不畅、合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阻碍了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也影响了育人效果的全面提升。
“五维融合”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针对上述问题,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学生培养环节中,以教育的“三个属性”为导向,锚定新财经人才培养目标,聚焦找差距、纠偏向、补短板,对照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突出“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通过强化育人目标、优化培养模式、落实保障措施,探索并提出集“党建、学风、实践、文化、队伍”于一体的“五维融合”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
1.强化育人目标:增强教育思政引领力
学院立足教育的政治属性,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构建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生态,书写以教育强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通过强化学生的价值引领,实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