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金融科技基础 课件 项目八 大数据征信.pptx
文件大小:2.03 MB
总页数:1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3.66千字
文档摘要

项目八大数据征信金融科技基础

了解我国的征信体系01任务一项目八大数据征信

征信指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动。征信是信用风险管理服务的基础,往往以信用报告或者信用评分的形式体现。——CreditInvestigation征信1传统的征信主要服务于信贷领域和经济领域;当下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实现对更多人群、业务的覆盖。

按照征信信息主体分为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征信信息主体是征信机构采集、整理、加工和使用的征信信息描述对象个人征信个人征信是指依法设立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和加工,并根据用户要求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和评估服务的活动。01企业征信企业征信也称商业征信,是指由征信机构采集汇总分散在社会各层面的企业信用信息,形成企业征信数据库,通过信用评估模型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转换、评价、深入分析挖掘,从而产生相应的数据产品,向社会提供各种企业信用信息服务的活动或业务过程。02征信的分类2

传统征信传统征信产品以信用信息查询为主,主要体现为个人或企业信用报告,通过对信息主体基本信息和借贷信息等内容的列示,形成对信息主体较为直观的信用评价。01大数据征信大数据征信是指通过网络非定向地全面抓取各种数据,获取海量网络信息,从而实现对信息主体的信用轨迹和信用行为进行综合描述,以全面刻画信息主体的诚信度、行业合规度与践约度。02按照业务模式分为传统征信和大数据征信征信的分类2

公共征信公共征信是由政府和中央银行共同建立的,其信息来源以信贷登记系统为主,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等提供发放贷款所需要的征信信息,这就决定了其不为市场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我国的公共征信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它是我国征信体系的基础。01第三方征信第三方征信由独立的第三方征信机构收集信息数据,在我国指的是除人行征信以外的其他征信机构出具的征信报告。02按照主导机构分为公共征信和第三方征信征信的分类2

我国的征信业发展历程1990年代中后期-2006第一阶段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征信体系人民银行设立了征信管理局,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监管征信行业。2005年建成了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2006年个人征信系统实现了全国联网运行。2006年,央行征信中心成立,负责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运行和维护2007-2015第二阶段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征信体系2013年《征信业管理条例》和《征信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中国征信业进入了有法可依的发展阶段。2015年1月人民银行允许八家公司开展第一批个人征信试点业务。2015年至今第三阶段发展市场化、法制化、和科技化的征信体系2018年,百行征信成立,第一家持牌的市场化个人征信业务机构2020年底,央行发放第二张个人征信牌照,朴道征信成立。《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陆续出台。我国的征信体系3

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是征信行业的监管部门法律法规包括《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和《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等。监管征信服务商分为三类:信用登记(一般出于监管目的,对金融机构一定规模以上的信贷信息进行强制性登记),征信局(个人征信)和商业信用评估(企业征信)。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信用登记、征信局和商业信用评估百行征信和朴道征信是持牌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和企业征信备案机构。征信服务商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电信运营商、公用事业部门、零售商、支付机构等是常见的信息来源;互联网平台和第三方数据提供商也成为征信信息来源。信息提供者金融机构查询信息主体的信用信息,主要用于信贷等业务。此外,金融监管、反欺诈、员工录用等也是常见的征信信息使用场景。征信信息使用者/场景我国的征信行业格局我国的征信体系3

认识大数据征信02任务一项目八大数据征信

大数据征信的基础是多元化、大体量、大样本的异构数据,其原理是通过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运用到征信系统的数据收集和信用评估等环节,对信息主体的行为习惯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收集整理,同时建立针对性的征信评估算法和模型,由该模型演算、倒推出信息主体的信用特征,最终得到较精确的信用评估结果。——CreditInvestigation大数据征信的概念与特征1通过网络非定向地全面抓取各种数据,实现对信息主体的信用轨迹和信用行为的综合描述,以全面刻画信息主体的诚信度、行业合规度与践约度。

数据来源广泛大数据征信的数据来源既包括交易、消费、支付等交易数据,也包括社交活动、网络行为、地理位置等交互数据,还包括通过可穿戴设备、RFID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等获取的传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