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国传统康复技能PPT课件 针灸疗法.pptx
文件大小:809.44 KB
总页数:99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9.29千字
文档摘要

第四章

针灸疗法;;第一节

针灸疗法简介;针灸疗法简介;二、针灸疗法的现代应用

现在针灸疗法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包括:

传统的毫针刺法、灸法、拔罐疗法、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火针刺法,新发展的皮内针、刃针、针刀、银质针、内热针、浮针、水针、埋线、挑治,以及现代理疗手段相结合产生的电针、电磁针、激光针、微波针、超声针。

针灸为一种非药物手段通过调节人体的功能来达到保健防病的目的。现代工作已经大量证实,针灸具有明显的保健和防治疾病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对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有双向调节功能,同时对人体各系统的功能活动也都有调节作用。;;四、针灸疗法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1.肌骨疾病康复的应用

2.神经系统疾病康复的应用

3.心肺疾病康复的应用

4.消化系统疾病康复的应用

5.五官及皮肤科疾病康复的应用

6.妇产科疾病康复的应用

7.儿科疾病康复的应用;第二节

针刺疗法;针刺疗法;(二)工具的构造和分类

一般而言,毫针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5个部分。;(三)操作方法

1.毫针的检查与保养

为确保针刺安全及操作过程顺利,在针刺前,要对毫针进行常规检查。

2.毫针刺法的训练

毫针刺法的训练,包括指力和手法两个方面。

(1)指力训练。

(2)手法训练。

(3)手感练针。;3.针刺前准备

(1)患者体位:

1)体位选择的原则:正确的体位,对于准确取穴、顺利毫针操作、持久留针以及防止针刺意外,都具有重要意义。

2)针刺常用体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

(2)定穴,是根据针刺处方的要求,运用相应的取穴方法,逐个确定所选腧穴的位置。

(3)消毒:毫针治疗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消毒灭菌的规范操作。针刺前的消毒包括针具、治疗师双手、患者施术部位、治疗室内等。;4.毫针的基本操作技术

(1)持针法:二指持针法、三指持针法、四指持针法、双手持针法。

(2)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3)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针刺角度为:分直刺、斜刺、平刺。

针刺方向:依经脉循行定方向、依腧穴定方向、依病情定???向。

针刺深度:临床上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部位等因素进行调整。

(4)行针手法:提插法、捻转法、循法、刮法、弹法、摇法、振颤法、飞法。

(5)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5.毫针补泻手法

(1)单式补泻手法: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徐疾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法、平补平泻。

(2)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

(3)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患者的功能状态、腧穴的相对特异性、针刺手法因素。

6.留针

毫针刺入腧穴,行针得气并施以一定手法后,将针留置于腧穴内,称为留针,一般留针时间为20~30分钟。

;7.出针

出针,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已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依补泻要求不同,可分别采取“疾出”或“徐出”以及“疾按针孔”或“摇大针孔”的方法出针。

8.选穴处方原则

(1)选穴原则:近部取穴、远部取穴、辨证取穴、对症选穴。

(2)配穴方法:

1)按经脉配穴法: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

2)按部位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四)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1.适用范围

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及伤科的各种疾病,包括针刺麻醉等。

2.注意事项

(1)针刺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必须专心致志,注意患者表情,询问患者感觉和观察患者反应;

(2)患者处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等状态时,不宜立即针刺。对于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手法不宜过重,并尽量选用卧位;

(3)对于孕妇,腰骶部、下腹部的穴位,以及涌泉、行间、合谷、三阴交等穴,均不宜针刺。针刺手法不可过猛,针感不宜过强;;(4)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禁针;

(5)对出血性疾病、慢性病末期、诊断不明的危重患者慎用针刺;

(6)对胸、胁、背等靠近脏腑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腧穴,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产生严重不良后果;;(五)异常情况处理

1.晕针

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刺之针全部起出。让患者平卧,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可选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点刺或指压,或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2.滞针

若患者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循按滞针腧穴附近,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缩,即可消除滞针。

;3.弯针

出现弯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