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熊猫脸征影像学特征及病例分析
我们先来认识一个病:肝豆状核变性,也称Wilson病,是一种
铜代谢异常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主要导致肝硬化和脑部基底节
改变为主的变性疾病。正常人每天从食物中吸收铜2-4mg,仅2mg
左右由肠道吸收入血。进入血液的铜离子先与白蛋白疏松结合,然后
被运送至肝脏。在肝脏内,90%的铜与a2球蛋白结合,形成具有氧
化酶活性的牢固的铜蓝蛋白后再释放入血液中,仅约5%与白蛋白或
组氨酸等氨基酸和多肽疏松结合,其大部分经胆道系统排泄,再有微
量铜从尿及汗液中排出体外。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脏铜蓝蛋白合成减
少,并且通过胆汁排泄障碍,因此与白蛋白疏松结合的铜显著增加,
铜易于弥散到其它组织,例如中枢神经系统、肝脏、肾脏、角膜等,
引起各脏器形态结构破坏与功能改变。同时,由于铜无法从胆汁排泄,
只能从肾小球大量滤出,也会导致肾损害。另外,体内过量的铜可以
对多种酶产生抑制作用,产生神经精神症状和肝脏症状。但因其基因
表型多样,临床症状千变万化,患者多由于震颤、癫痫等症状来诊,
临床极易误诊,而肝豆状核若能早期对症治疗,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
能完全改善,否则会致死或致残。因此,及时作出准确诊断具有重要
意义。
大熊猫脸征影像学特征
基于病变的病理特点,大部分病例的MRI表现为病变集中在双
侧基底节和丘脑,显示为对称性的长T1、长T2及高FLAIR信号,
这些异常信号为过量铜沉积导致的胶质增生和水肿反应引起。在众多
MRI特征中,只有熊猫脸征具有特异性,是该病累及中脑的长T2信
号为其特异性表现:红核在T2W1上呈现对称的低信号,为熊猫的眼,
红核周围的内侧丘系、大脑脚上部、红核脊髓束及皮质脑干束神经纤
维受累表现为T2高信号,构成了熊猫脸的上半部白色的轮廓;而双
侧上丘、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神经核团正常的短T2信号及中脑导水
管的长T2信号构成了熊猫脸的下半部,见下图:
下面我们再来看几个病例:
图1一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颅脑影像。A为中脑平面的横断
面T1W1图像,红核呈等信号,黑质呈稍低信号。B为脑桥平面的
横断面T1W1图像,可见脑桥萎缩,脑桥背侧的灰质核团呈低信号。
C为中脑平面的横断面T2W1图像,与A图为同一层面,图中可
见「熊猫脸」征,红核在T2W1上呈现对称性的低信号,为熊
猫的眼,红核周围的内侧丘系、大脑脚上部、红核脊髓束及皮质脑
干束神经纤维受累表现为T2高信号,构成了熊猫脸的上半部白色
的轮廓;而双侧上丘、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神经核团正常的短T2
信号及中脑导水管的长T2信号构成了熊猫脸的下半部。D为脑桥
平面的横断面T2W1图像,与B图为同一层面,脑桥背侧的灰质
核团呈高信号。E为中脑平面的横断面FLAIR图像,与A图为同
一层面,红核周围内侧丘系的高信号在FLAIR像上更清晰。F为
脑桥平面的横断面FLAIR图像,与B图为同一层面,脑桥背侧的
灰质核团呈高FLAIR信号。
图2另一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左图)中脑水平的T2W1图
像显示熊猫脸征,(右图)FLAIR图像显示顶盖的高信号改变。
图3一名16岁女孩表现出异常行为和不自主运动,血清铜
蓝蛋白和尿铜研究证实了肝豆状核变性。T2W1轴位显示(A)壳核、
丘脑中的对称高信号(箭头);(B)呈典型中脑大熊猫脸征。
图4一名17岁男性患者,以肢体震颤为主要表现,诊断为
肝豆状核变性,图为中脑平面轴位T2W1,可见呈典型熊猫脸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