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创伤性气胸急救.pptx
文件大小:3.74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2.62千字
文档摘要

创伤性气胸急救演讲人:日期:

目?录CATALOGUE02临床识别01疾病概述03紧急处置流程04临床治疗技术05并发症管理06预防与护理

疾病概述01

基本定义与分类01创伤性气胸定义指由于外力或医疗操作等导致胸膜腔内气体异常积聚的状态。02创伤性气胸分类根据致伤原因可分为闭合性、张力性和开放性气胸;根据胸膜腔压力可分为高压、常压和负压性气胸。

常见致伤机制如车祸、跌落等,造成肋骨骨折、肺挫伤等,导致气胸。钝性伤如锐器、火器等直接穿透胸壁,伤及肺、支气管、气管或食管,引起气胸。穿透性伤如胸腔穿刺、手术等,误伤胸膜或肺组织,也可导致气胸。医源性操作

病理生理学基础胸膜腔负压消失气体弥散障碍纵隔移位呼吸循环功能障碍气胸发生后,胸膜腔内负压消失,使肺回缩,影响肺通气和换气功能。大量气胸时,纵隔向健侧移位,影响静脉回流,导致循环功能障碍。气胸时,气体在胸膜腔内积聚,影响肺内气体正常弥散,导致低氧血症。气胸严重时,可压迫心脏和肺,引起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识别02

典型症状表现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常表现为呼吸急促、鼻翼扇动等。呼吸困难胸痛循环功能障碍常位于患侧,随呼吸运动而加重,患者常因疼痛而限制呼吸。严重时可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循环功能障碍表现。

体格检查特征气管移位患侧气管向健侧移位,可伴有颈静脉怒张。01胸廓畸形患侧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可有皮下气肿。02叩诊鼓音患侧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03

影像学诊断标准可见患侧肺萎缩于肺门部,和气胸交界处有清楚的细条状边缘,纵隔可向健侧移位。X线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气胸的范围、积气量以及是否有其他肺部病变。CT检查在胸壁与肺之间可见到空气反射,有助于确定气胸的存在。超声检查

紧急处置流程03

现场急救措施清理呼吸道闭合性气胸处理开放性气胸处理呼吸辅助迅速清除患者口鼻内的分泌物和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患者胸部有开放性伤口,应立即用清洁的纱布或衣物覆盖,并加压包扎,以减少气体进入胸腔。对于闭合性气胸,应让患者保持稳定,采取半卧位,使胸腔内的气体尽快排出。如患者呼吸困难,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转运注意事项保持患者稳定监测生命体征氧气吸入紧急处理并发症在转运过程中,应尽量保持患者平稳,避免颠簸和摇晃,以免加重气胸症状。应持续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进行处理。在转运过程中,应给患者吸入高浓度氧气,以促进气体的吸收和排出。如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休克、心脏骤停等,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

禁忌操作警示禁止用力咳嗽气胸患者应避免用力咳嗽,以免加重症状。禁止深呼吸患者应避免深呼吸,以减少胸腔内气体的积聚。禁止剧烈运动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禁止进行任何剧烈运动,以免加重气胸症状。禁止自行处理伤口患者应避免自行处理伤口,以免感染或加重伤势。

临床治疗技术04

胸腔穿刺术要点患者需取坐位或卧位,穿刺点一般选择在患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或腋前线第四、五肋间,常规消毒铺巾,局麻。术前准备用胸腔穿刺针沿肋骨上缘缓慢进针,进入胸膜腔后,阻力突然消失,抽吸时有气体进入胸腔的感觉。穿刺后应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必要时需进行X线检查。穿刺过程首次抽气不宜超过1000ml,以后每次抽气量不宜超过600-800ml,以免因胸腔内压突然降低而导致肺水肿或纵隔摆动。抽气后处理

适用于中大量气胸、张力性气胸以及反复性气胸的治疗。在患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或腋前线第四、五肋间切开皮肤,插入闭式引流管并缝合固定,外接闭式引流装置。保持引流管的通畅,观察引流气体的性质和量,定期更换引流装置,预防感染。当引流管内无气体溢出,且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时,可考虑拔管。闭式引流术规范适应症操作方法引流管理拔管指征

外科干预指征6px6px6px若气胸同时伴有进行性血胸,应积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进行性血胸对于反复发作的气胸,尤其是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反复发作的气胸对于肺大泡破裂引起的气胸,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应考虑手术治疗。肺大泡破裂010302当气胸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张力性气胸、皮下气肿等时,应及时进行外科干预。并发症处理04

并发症管理05

张力性气胸处理立即排气采用胸腔穿刺或闭式胸腔引流等方法迅速排除气体,降低胸腔内压。01呼吸支持给予高浓度氧疗,改善呼吸功能,减轻组织缺氧。02镇痛治疗使用镇痛药物减轻患者疼痛,有利于呼吸和循环功能的恢复。03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需及时手术治疗,以修补破裂的肺组织。04

血气胸应对策略密切观察胸腔穿刺输血补液保守治疗定期监测血气胸的变化,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对于积血较多的患者,可进行胸腔穿刺或闭式胸腔引流,以排除积血,改善呼吸功能。对于失血较多的患者,需及时输血补液,以维持血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