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卒中桥接治疗临床路径.pptx
文件大小:2.36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2.83千字
文档摘要

卒中桥接治疗临床路径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患者筛选标准

01

桥接治疗概述

03

静脉溶栓实施要点

04

血管内治疗技术

05

围手术期管理

06

疗效评价体系

01

桥接治疗概述

定义与核心概念

桥接治疗定义

桥接治疗是指在卒中急性期,为了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在血管内治疗(如血管内取栓、血管内支架植入等)前或后,采用的药物治疗或其他非药物治疗措施。

桥接治疗目的

桥接治疗团队

尽可能缩小卒中患者的治疗时间窗,提高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减少患者的残疾和死亡率。

桥接治疗需要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影像等多学科协作,共同完成患者的治疗和管理。

1

2

3

适应症与禁忌症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包括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等颅内外大血管闭塞或严重狭窄导致的卒中,且患者处于血管内治疗时间窗内,无血管内治疗禁忌症。

适应症

对于卒中病因不明、有严重出血倾向、严重全身感染、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近期有颅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患者,以及无法耐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不宜进行桥接治疗。

禁忌症

01

02

国内外指南共识

国内外多项卒中指南均对桥接治疗进行了推荐和规定,如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指南、欧洲卒中组织(ESO)指南、中国卒中学会(CSA)指南等。

国内外指南

桥接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同时加强多学科协作,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指南还强调了桥接治疗与血管内治疗之间的衔接和协调,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指南共识

02

患者筛选标准

时间窗评估方法

01

发病时间

确定患者发病至开始治疗的时间,尽量在6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同时考虑桥接治疗的时间窗。

02

病情演变

观察患者病情演变趋势,判断是否适合桥接治疗,避免因治疗时间窗过长导致脑组织损伤。

了解颅内出血、梗死部位、范围及脑水肿等情况,为溶栓及桥接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影像学评估指标

头颅CT

对CT不能明确显示的小梗死灶及脑干梗死等,MRI可更准确地显示病灶,提高诊断准确性。

磁共振检查

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为桥接治疗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供依据。

脑血管造影

神经功能评分体系

NIHSS评分

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为溶栓及桥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mRS评分

认知功能评估

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判断治疗效果及预后。

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包括记忆力、计算能力、语言功能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病情及制定治疗方案。

1

2

3

03

静脉溶栓实施要点

rt-PA用药规范

6px

6px

6px

根据患者体重和病情,个体化确定rt-PA用药剂量。

用药剂量

rt-PA需通过静脉注射给药,不可采用其他途径。

用药途径

尽可能在卒中发病后3-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用药时间

01

03

02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排除用药禁忌症,如近期手术、出血倾向等。

用药禁忌

04

并发症监测流程

神经功能监测

血压监测

颅内压监测

凝血功能监测

定期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溶栓后神经功能障碍。

溶栓过程中及溶栓后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导致病情恶化。

对于存在颅内压增高的患者,需进行颅内压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颅内压升高。

定期监测患者凝血功能,以便及时调整溶栓药物剂量或停止溶栓治疗。

神经功能恢复评估

溶栓后需及时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确定后续治疗方案。

影像学复查

溶栓后24小时内进行影像学复查,明确梗死部位及血管再通情况。

早期康复

根据患者病情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尽早制定康复计划,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抗凝治疗衔接

对于需要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应在溶栓后适当时间开始抗凝治疗,以预防卒中复发。

溶栓后衔接时机

04

血管内治疗技术

机械取栓操作规范

患者选择与评估

根据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症状持续时间及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适合机械取栓的患者。

手术操作

术后管理

使用特定的取栓装置,如支架取栓系统、抽吸导管等,通过导管将取栓装置送至血栓部位,将血栓取出或破碎后吸出。

监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

1

2

3

采用DSA、CTA、MRI等多种影像学技术,实时监测血管形态、血栓位置及大小等,为手术提供准确的导航。

多模态影像导航

影像学技术

将多种影像信息进行融合,构建出更为精确的三维血管结构,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影像融合

在手术过程中持续进行影像学监测,及时发现并纠正手术中的偏差,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术中监测

血管再通分级标准

血流分级

根据造影结果,将血管再通情况分为不同级别,如完全再通、部分再通和未再通等。

01

神经功能评估

结合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血管再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