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临床分型与诊断(一)临床分型1.偏执型2.青春型3.紧张型青春期或中年急性起病。以明显的精神运动紊乱为主要的表现,可交替出现紧张性木僵与紧张性兴奋。4.单纯型渐出现日益加重的孤僻、被动、生活懒散、起病缓慢,持续发展。早期多表现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5.未定型三、临床分型与诊断(二)诊断标准1.《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1)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精神分裂症另有规定。(2)严重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3)病程标准(4)排除标准四、治疗原则和预后1.药物治疗针对首发或复发的病例,力求系统、规范,强调早期、足量、足疗程。低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注重维持治疗。2.电休克治疗3.心理-社会康复治疗一、护理评估1.主观资料护士与病人(病人)建立信任性护患关系非常重要。2.客观资料评估病人身体状况的相关信息。包括意识状病人是否有思维、情感、感知觉、意志与行为障碍。3.相关因素病人对本身所患疾病的自知力、压力源及对压力的应对方式。二、护理诊断1.思维过程改变与思维障碍有关。2.知觉改变与精神压力大、焦虑等有关。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幻觉、妄想、极度兴奋、躁动消耗过大及摄入不足有关。4.生活自理缺陷与运动及行为障碍、精神衰退有关。5.有冲动、暴力行为的危险(对自己或他人)与幻听、妄想、被控制感、精神运动性兴奋、缺乏自知力等有关。三、护理目标1.病人的幻觉、妄想减少。2.病人能用可以理解的语言或非语言方式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3.病人在住院期间未对自己或他人实施暴力。4.木僵病人的生命体征稳定,木僵解除后生活恢复自理能力,且社会功能恢复较好。5.能够按时按要求进食,保证足够营养,睡眠质量得到提高。******重点难点一、重点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分型。二、难点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和诊断。目录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临床分型与诊断四、治疗原则与预后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遗传因素近亲中的患病率要比一般人群高数倍2.神经生化因素多巴胺(DA)功能亢进假说,5-羟色胺(5-HT)代谢障碍假说。3.社会心理因素大多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病前性格多表现为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人际关系紧张,4.其他因素二、临床表现(一)前驱期对人冷淡,与人疏远,言语表达障碍,生活懒散,敏感多疑,性格改变等。(二)活跃期1.思维障碍2.情感障碍3.感知觉障碍4.意志与行为障碍5.自知力(三)残留期三、临床分型与诊断(一)临床分型1.偏执型其临床表现以相对稳定的妄想为主,往往伴有幻觉,幻觉以幻听为多见。2.青春型青春期发病,起病较急,病情进展快,多在2周之内达到高峰。以情感改变为突出表现。3.紧张型4.单纯型5.未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