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病例讨论31未分化肉瘤.pptx
文件大小:26.62 MB
总页数:19 页
更新时间:2025-06-03
总字数:约1.8千字
文档摘要

病例讨论2017-10-312124911

患者:女,54岁病史:发现左大腿肿物1月,触及质软,移动度差,边缘不清。

请讨论

未分化肉瘤未分化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发生于原始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主要累及儿科人群,也可见于成人。临床特征通常是非特异性的。病理上多数有囊变、坏死及出血,免疫组化波形蛋白(vimentin)常呈现阳性反应。影像学无特征性表现。

影像学表现:未分化肉瘤多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影,多为囊性或囊实性,肿块体积多较大,边缘多较清晰。CT平扫常表现为低密度肿块,内密度不均匀,坏死、囊变、出血较常见,增强后实性部分可有强化。部分肿瘤可见钙化(部分文献认为不定性钙化为其一特点)。坏死为肿瘤较常见的表现,但未分化肉瘤的坏死更显著,肿瘤越大,坏死程度越重,部分肿瘤可呈囊肿样。囊变也较为常见,肿瘤囊变的主要原因可能与肿瘤生长迅速、血供相对不足及瘤体增大过程中发生出血、坏死有关。另外,肿瘤本身也可能存在囊性发展的特点。

MRI:T1WI呈低信号,肿块内信号多不均匀,若有出血可呈高信号。肿瘤内实性成分在T2WI上多呈等或稍高信号,囊变及坏死区域可呈高信号。有文献认为肿瘤在T1WI上呈等及稍高信号除可能与肿瘤内含铁血黄素有关外,还可能与肿瘤内的成纤维细胞及纤维成分等有关。增强后肿瘤动脉期可见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绝大多数肿瘤强化不均匀。

腹膜后未分化肉瘤MRI表现患者MRI示腹腔、腹膜后及左侧腰大肌旁多发异常信号肿块影A:示T1WI呈低信号;B:示T2WI呈稍高信号,部分病灶内见坏死信号;C:示增强后动脉期部分病变呈轻度强化;D:示门静脉期持续强化,部分病变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未见强化

平滑肌肉瘤软组织平滑肌肉瘤常发生于中、老年患者,40-60岁年龄段高发。年轻人也可发生,儿童罕见。可发生于腹膜后、外周软组织(最常见于下肢,尤其是大腿部)或大血管壁(主要是中等或大静脉)。近似肌肉密度的软组织密度的软组织肿块,中心多有坏死或囊变,因而中心多成水样密度区,形态不太规则,若坏死区比较大可能表现为类似厚壁囊肿,肿瘤内有出血时,囊腔内可出现高密度,强化,病灶边缘可见强化。

女,44岁,T1呈等信号,T2信号不均匀,可见坏死,增强扫描边缘明显强化

软组织神经鞘瘤软组织神经鞘瘤在MRI有一定的特征性。(1)束状征,T2WI像上高信号的背景下可见多发环状排列的低信号神经纤维,可提示神经来源肿瘤。

男,42岁,右踝神经鞘瘤。右距骨内后方软组织内类圆形病变,T1WI像(图1)呈均质低信号,在脂肪抑制PDWI和T2WI像(图2-3)上呈不均质高信号,在高信号的背景下可见多发环状排列的低信号神经纤维,呈“束状征”表现。

(2)靶征,为颅外神经源性肿瘤的特征表现,于T2WI显示最佳,表现为中心稍低信号,周围高信号。靶征与肿瘤组织学表现相关,病变中心低信号区为纤维胶原组织,周围高信号区代表粘液瘤样组织。靶征也见于神经纤维瘤。因此软组织肿瘤出现靶征,并不能唯一提示神经鞘瘤。有文献指出,当病变出现靶征,可提示为良性病变。

女,61岁,左肘神经鞘瘤。左肘关节外侧皮下不规则卵圆形病变,与肱骨相邻,骨质未见异常。T1WI像上呈不均质稍低信号,病灶较同层肌肉信号略高,在T2WI像上病变中心信号低,周围呈高信号,呈“靶征”表现

(3)神经出入征,沿着神经干走形的梭形肿块,肿瘤与神经关系密切,表现为肿瘤两极有神经出入,这一征象常见于深部较大的神经,位于皮肤和皮下的神经鞘瘤的受累神经较细,在MRI上无法显示,但是手术可以发现肿瘤表面的小神经。理论上,神经干与肿瘤的关系有助于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的鉴别,神经鞘瘤位于神经一侧,呈偏心性生长,与神经可分离,而神经纤维瘤与神经关系密切,可见到神经从其中央对称性穿过。(4)脂肪分离征,肿瘤周围有脂肪包绕,在T1WI上显示较清晰。此征常提示神经鞘瘤,因为正常神经束周围有脂肪包绕,良性神经鞘瘤生长缓慢,推压脂肪而保留薄层脂肪。

男,50岁,左腘窝神经鞘瘤。左腘窝后上方皮下软组织内可见一边界清楚的类圆形病变,长轴与神经走形一致,与隐神经关系密切;T1WI像上呈均质低信号,周围可见“脂肪分离征”。在T2WI像上病变中心信号低,周围呈高信号,呈“靶征”;病变上端可见索条状高信号,呈现“神经出入征”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