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上肢骨折的护理.pptx
文件大小:5.37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2.59千字
文档摘要

上肢骨折的护理演讲人:日期:

目录CATALOGUE02急救处理原则03术前护理准备04术后护理措施05康复训练指导06并发症预防管理01骨折概述

01骨折概述PART

上肢骨折定义与分类定义上肢骨折是指上肢骨骼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的断裂,包括肩胛骨、锁骨、肱骨、尺骨、桡骨和腕骨等部位的骨折。01分类根据骨折形态可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根据骨折与外界是否相通可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根据骨折程度可分为完全性骨折和不完全性骨折。02

多由跌倒时手掌着地或肩部外侧受到撞击所致,易导致肩部疼痛、肿胀和上肢活动受限。多见于老年人骨质疏松者,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向上传导引起,常表现为肩部疼痛、肿胀和上肢功能丧失。多由跌倒时手掌着地所致,表现为手腕部疼痛、肿胀和“银叉”畸形。常见于跌倒时肘部着地,表现为肘部疼痛、肿胀和肘关节活动受限。常见骨折类型分析锁骨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尺骨鹰嘴骨折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疼痛与压痛骨折部位出现剧烈疼痛,压痛明显,活动时疼痛加剧。肿胀与瘀斑骨折部位出现肿胀,严重时可出现张力性水疱和瘀斑。畸形与活动受限骨折部位出现畸形,上肢活动受限,如伸直、旋转等功能障碍。异常活动与骨擦音骨折断端出现异常活动,检查时可有骨擦音或骨擦感。

02急救处理原则PART

利用夹板将骨折部位进行固定,避免骨折端移位,加重损伤。夹板固定使用绷带将骨折部位进行包扎,以减少活动度,避免二次损伤。绷带包扎对于上肢骨折,可利用绷带或围巾将患肢悬吊于胸前,以减少活动和疼痛。悬吊固定现场固定与制动方法

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抬高患肢用冰袋或冷毛巾对骨折部位进行冷敷,可减轻肿胀和疼痛。冷敷如有出血,可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进行压迫止血。压迫止血止血与肿胀控制策略010203

转运注意事项保持稳定在转运过程中,应保持患肢的稳定,避免颠簸和摆动。注意保暖密切观察在寒冷的环境中,应注意患肢的保暖,避免冻伤。在转运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患肢情况,如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疼痛加重等情况,应立即就医。123

03术前护理准备PART

骨折部位及类型评估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情况、伤口情况、神经血管损伤程度等。疼痛程度评估了解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疼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全身状况评估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营养状况、既往病史等,以确定患者能否耐受手术。术前常规检查完善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X线等常规检查,以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术前病情评估内容

向患者说明术前禁食禁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防止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发生呕吐和误吸。告知患者术前用药的名称、剂量、用法和注意事项,如抗生素、止痛药、镇静剂等。指导患者进行术前皮肤清洁、更换手术衣、排空膀胱等准备工作,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指导患者进行术前康复训练,如深呼吸、咳嗽、床上大小便等,以促进术后康复。患者健康宣教重点术前禁食禁饮术前用药指导术前准备指导术前康复锻炼

心理支持与情绪管理心理支持与情绪管理术前心理疏导情绪管理指导术前心理教育家属参与支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向患者介绍手术过程、麻醉方式、手术效果等,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手术认知和预期。教会患者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以缓解手术和康复过程中的紧张和焦虑情绪。鼓励患者家属参与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和照顾,促进患者康复。

04术后护理措施PART

使用疼痛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确保疼痛得到有效控制。疼痛评估按照医嘱给予止痛药,观察药物效果和副作用,及时调整用药方案。药物使用采用冷敷、按摩、针灸等非药物镇痛方法,缓解患者疼痛。非药物镇痛疼痛管理与药物监护

伤口护理与感染预防伤口观察定期观察伤口情况,包括颜色、温度、渗液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01伤口清洁保持伤口干燥、清洁,定期更换敷料,防止伤口感染。02抗生素应用按照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发生。03

患肢体位根据骨折部位和程度,制定功能锻炼计划,促进患者康复。功能锻炼肢体保护使用夹板、石膏等固定患肢,防止骨折移位和再次受伤。保持患肢抬高,以利于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患肢体位与功能摆放

05康复训练指导PART

早期被动活动原则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关节的被动活动,以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01对患肢进行轻柔的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02疼痛管理通过药物、物理或心理治疗等手段,减轻患者疼痛,提高康复训练的依从性。03肌肉按摩

中期肌力恢复训练抗阻训练逐渐增加肌肉负荷,通过抗阻训练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平衡和协调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通过平衡训练、协调训练等方式,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防止跌倒和再次受伤。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逐步增加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