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小儿脑性瘫痪 (2).ppt
文件大小:17.2 MB
总页数:7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1.05万字
文档摘要

*(8)立位部分患儿可自己从四点支持位上成为膝立位。多数患儿不能发育至无支持的膝立位阶段。扶物站起时出现特异的起立模式,即患儿首先扶持物体如椅子从四点支持位成为双膝立位,由于这类患儿不具备将体重转移到一侧下肢上再向前迈出另一侧下肢的能力,所以只能用上肢向上方牵拉身体而形成两下肢被拖在距身体很远的后方并尖足的扶持立位,然后再将双下肢向前方牵拉,使身体成为直立位。在这种扶持立位上,患儿可能将一只足跟放下,于是同侧髋关节屈曲使骨盆向后方回旋。而另一只足仍然是呈足尖站立位,同侧下肢内旋,不能负荷体重。部分患儿可以发育至独立阶段,站立时呈现双下肢伸展、内旋、内收位上硬直地似顶向地面的站立,两足呈尖足的站立模式。若将足跟着地则出现膝关节的过度伸展而且体重负荷于两足的内侧缘,导致外翻变形。站立时基底支持面积小,不稳定。第23页,共7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24页,共7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25页,共7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9)步行在此型患儿中有一部分可以发育至步行运动阶段,但是常有几个问题:1)患儿不知道在向前、后、侧方迈腿时下肢自由活动的方式;2)不能将体重充分地移动到一侧下肢后再迈出另一侧下肢,也不能在此过程中保持立位平衡;3)不能在一只脚稳定地站立同时迈出另一只脚。第26页,共7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所以,在步行时为了保证下肢的迈出和避免身体重心向后方移动,则需要通过屈曲髋关节和膝关节来代偿。另外,在步行中无论是支撑侧的还是摆动侧的躯干均通过在髋关节处的前屈来向前推进。久而久之,会形成腰椎代偿性后弯。此型患儿的腰、腹部肌肉的力量弱,所以在步行时表现摇摆的动作。第27页,共7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痉挛型偏瘫的临床表现此型患儿因为有明显的姿势与运动的非对称性,所以常比双瘫儿发现的早,多数是在8、9个月以后或更晚些被确诊,病因常为一侧性颅内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或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临床检查除了患侧肌肉痉挛外,可见患侧上、肢尤其是下肢短于健侧,腿的周径、足跟、臀部均小于健侧,为失用性萎缩。第28页,共7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手和上肢婴儿期可见到患侧的手常为握拳状态,只用健侧手去抓物。因为患儿残留肩胛带后退和肘屈曲的原始模式,患侧手不能拿到口,所以见不到吮指动作,逐渐形成两侧手和上肢的不对称。正中位指向发育障碍,不能将物品从一只手递向另一只手,所以患儿没有在正中位上使用两只手的体验。逐渐,患儿只应用健侧的手,当想要用患侧手去协助健侧手时,需要固定地屈曲腕关节才能张开手指,于是就形成了腕关节的掌屈、尺侧偏位,也加重了前臂旋前的程度。久之,会形成腕、肘关节的屈曲与旋前的挛缩。第29页,共7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由于上肢屈肌痉挛不断地增强,在学习和获得立位和步行时会迂到许多的困难,因而要付出相当的努力,过剩的努力会进一步增强上肢屈曲和旋前的异常模式,所以,在步行时整个患侧上肢从肩处被拉向上方,并呈外展的姿势。由于患侧上肢的活动困难,患儿逐渐地将兴趣完全集中于健侧手的活动之上,头部的回旋方向也固定于健侧,渐渐地患儿已经意识不到自己的患侧身体的存在,产生了无视患侧身体的状态。患儿讨厌他人去触摸他的患侧手和上肢。第30页,共7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翻身运动翻身运动的特点是只向患侧翻转而不能向健侧翻转,是因为不可能应用患侧上、下肢的力量翻转。由于在俯卧位上只能用健侧上肢支撑身体,却又不能用患侧手去玩耍,所以患儿讨厌俯卧位。(3)坐位向坐位转换动作发育延迟,应用的模式是仰卧位上用健侧上肢支撑身体的方式进行,与此同时,患侧上肢因联合反应出现屈曲、内旋。坐位时将体重大部分负荷于健侧臀部,缺乏患侧上肢的保护伸展反应。第31页,共7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4)腹爬运动腹爬运动呈非对称模式,只依靠健侧的上、下肢牵拉身体,患侧的上、下肢几乎不活动。(5)患侧体干假性短缩患侧躯干和下肢出现假性短缩,因为患侧上肢的屈曲模式常使头部和躯干产生向患侧侧屈的活动,这种躯干的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