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后压疮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风险评估体系
01
基础概念解析
03
预防护理策略
04
术中术后监测
05
应急处置方案
06
质量管理体系
01
基础概念解析
压疮定义与分期标准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影响血液循环,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营养缺乏而出现损伤、溃疡或坏死。
压疮定义
压疮分为四期,即红斑期、水疱期、溃疡期和坏死期。红斑期为压疮初期,受压部位皮肤出现红肿、痛、麻木等症状;水疱期为压疮进一步发展,表皮出现水疱;溃疡期为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坏死期为溃疡深达筋膜、肌肉、骨骼甚至内脏。
分期标准
麻醉药物的作用
麻醉药物会阻断神经传导,使局部或全身的痛觉、触觉等感知消失,从而导致患者无法感知到压疮等疼痛刺激。
麻醉后皮肤温度调节能力下降
麻醉后,患者的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抑制,皮肤温度调节能力下降,容易导致受压部位温度升高,加速压疮的形成。
麻醉对皮肤感知的影响
手术结束后,患者处于麻醉状态,感知能力尚未恢复,身体无法自主移动,此时受压部位易形成压疮。
手术结束至移动患者前
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身体局部长期受压,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导致压疮的形成。特别是对于老年、肥胖、消瘦等患者,压疮的发生率更高。
术后长时间卧床
术后压疮高发时段
02
风险评估体系
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精神状态、活动能力、失禁情况、体质及手术情况等因素。
Norton压疮风险评估表
综合评估患者体型、皮肤类型、控便能力、移动能力等多个方面。
Waterlow压疮风险评估表
评估感觉、潮湿、活动力、移动力、营养、摩擦力及剪切力六大因素。
Braden压疮风险评估表
麻醉患者压疮评分工具
A
B
C
D
年龄
老年人皮肤弹性差,再生能力弱,压疮风险高。
高风险人群特征分析
病情
昏迷、瘫痪、长期卧床等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差,压疮风险高。
体质
消瘦、肥胖、水肿等体质的患者易发生压疮。
手术因素
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多等增加压疮发生风险。
仰卧位
枕部、肩胛、肘部、骶尾部、足跟等为主要受压部位。
体位受压部位图谱
01
侧卧位
耳廓、肩峰、肋骨、股骨粗隆、膝关节内外侧及内外踝等为主要受压部位。
02
俯卧位
面颊、耳廓、肩部、女性乳房、男性生殖器、髂前上棘、膝部等为主要受压部位。
03
坐位
坐骨结节为主要受压点,应定时变换姿势,避免长时间受压。
04
03
预防护理策略
定时翻身
每隔一定时间更换体位,避免长时间受压。
翻身方法
轻轻抬起患者,避免拖、拉、推等动作。
角度适宜
侧卧位时,保持床与身体的角度不大于30度。
体位垫使用
在骨突处垫上体位垫,减轻局部压力。
体位变换操作规范
便于清洁
辅具易于清洁,避免交叉感染。
压力分布均匀
能有效分散身体压力,降低压疮风险。
材质柔软
选择柔软、透气的材质,避免皮肤受压。
贴合度好
辅具与身体紧密贴合,避免移位。
减压辅具选择标准
保持皮肤清洁
定期洗澡,及时清除汗液和污物。
尿液管理
导尿或及时更换尿布,避免尿液浸渍皮肤。
皮肤保湿
使用适宜的润肤露,保持皮肤湿润。
环境湿度
保持室内适宜湿度,防止皮肤干燥。
皮肤湿度控制方法
01
02
03
04
04
术中术后监测
压力分布垫
使用特殊的床垫或垫子,可以实时监测患者身体的压力分布,及时发现并调整压力过大的区域。
压力分布动态评估
压力传感器
将压力传感器放置在关键部位,如骶尾部、足跟等,实时监测并反馈压力数据。
翻身策略
根据手术和麻醉情况,制定合理的翻身策略,以缓解局部长时间受压。
观察受压部位皮肤的颜色,如出现苍白、发绀或充血,可能表明局部血液循环不良。
皮肤颜色
轻压皮肤后,观察毛细血管充盈的时间,若充盈时间延长,则可能表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
触摸肢体远端脉搏,如足背动脉或桡动脉,以评估血液循环是否通畅。
肢体远端脉搏
局部循环状态观察
01
02
03
早期损伤识别标志
患者诉说的疼痛是压疮形成的重要信号,需及时评估并处理。
疼痛
受压部位出现水肿,可能是由于局部组织缺氧、缺血引起的,需警惕压疮的发生。
局部水肿
受压部位皮肤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是局部血液循环不良的表现,应及时采取措施。
皮肤温度异常
出现皮肤破损,如糜烂、水疱等,是压疮的早期表现,需加强护理和预防措施。
皮肤破损
05
应急处置方案
Ⅰ期压疮护理
解除局部受压,改善微循环,避免按摩和局部过度受压,可局部外用药物如多磺酸黏多糖乳膏等。
Ⅱ期压疮护理
清洁伤口,去除坏死组织和渗出液,保护伤口周围皮肤,使用适当的敷料进行包扎,预防伤口感染。
Ⅰ-Ⅱ期压疮处理流程
采用适宜的清洗剂和消毒液,彻底清洗伤口,去除异物和坏死组织,减少细菌负荷。
伤口清洗
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保持伤口湿润,促进伤口愈合。
敷料选择
加强感染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