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成就孩子的一生----心理健康教育.doc
文件大小:9.06 M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03
总字数:约4.16千字
文档摘要

为孩子撑起一片心灵的天空

小学五年级家长学校心理健康讲座稿

开化县天地外国语学校程湘萍

五六年级的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

1、*做朋友——朋友的话,孩子最爱听

11-13岁的孩子虽然长大了,可他终究还是个孩子,以他目前的状况许多事他还无能为力。因此,要排解困惑,顺利解决问题,这个担子还得由父母来挑。

那么作为家长,应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11-13岁呢?如何让孩子在人生的每一个转型期踏出稳健的一步呢?我的建议是: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与孩子做朋友,家长有什么好处呢?我总结了一下,父母一旦与孩子成为朋友,有以两方面的好处:

*(1)、孩子乐于向家长敞开心扉。

朋友的关系是对等的,是可以理解的、帮助的、支持的。

*(2)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诲。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太多的心事与困惑,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倾诉,更需要解决困惑的方法。但是他们又长大了,自我意识和思维也增强了,如果父母这时候还像以前那样教育孩子,那么孩子不仅不会告诉父母心事,也不会接受父母的教诲。与之相反,如果父母与孩子做朋友,那么事情就好处理了。孩子除了乐于向父母敞开心扉外,还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诲。

*?“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那么,家长怎样与孩子做朋友呢?我们可以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1:多平等沟通,少强制决策。

*方法2:多跟孩子说点儿新鲜的、他爱听的话题。

*方法3:不仅做朋友,还要做“大朋友”。

*2、做引路人——不迁就、不强制、重在引导。

我们喜欢说:*“孩子是父母的未来。”其实,这句话应该倒过来说:*?“父母是孩子的未来。”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每一任老师,*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广度”,因此,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的引路人,让孩子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那么父母在扮演孩子引路人角色的时候,应采用何种教育方法才是正确的?对孩子有帮助呢?

*方法一:少说多做。

教育专家曾以小学生为对象做过一次问卷调查,从千余份问卷调查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九成以上的孩子认为父母“太唠叨”。一些孩子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有的出现夜不归宿甚至离家出走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因为父母唠叨而想自杀,自残或有杀人倾向的也大有人在,这些事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训斥孩子时不能排山倒海一顿发泄,教育孩子时也不要喋喋不休地没有休止。

在这一点上,一位爸爸是做得很成功:*《和孩子一起上网》

儿子最近整天泡在网吧,学习都顾不上。从网吧找回儿子后,我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教育。儿子当场表示,以后再也不上网了。看着儿子认错态度诚恳,我就没有再说什么。

过了几天,我无意中又发现儿子正在网吧里兴致盎然地打游戏。一顿训斥之后,儿子再次向我保证再也不去网吧了,并表示,如果还去,就让我剁掉双手。于是,我们父子俩签了一份协议,按上了手印。有了协议,我好像吃了一颗定心丸:儿子以后绝对不再去网吧了。

然而,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个月,儿子的网瘾又犯了。我再次在网吧里发现了他,痛心疾首的我把儿子带回了家。而对协议,儿子苦苦哀求我不要砍掉他的双手。面对满脸悔恨的儿子我也掉下了眼泪。儿子如此管不住自己,我到底应该怎么办。

最后我去咨询了有关专家,并采他教给我的做法。我花钱买了一台电脑,与儿子一起上网。这样,我不但学到了很多网络知识,而且还可以对儿子上网的内容进行选择、监督,鼓励儿子应该上哪些网,指导儿子应该掏上哪些网,如何利用网络学习。

的确是这样。教育孩子,家长要少说多做,一味唠叨是家庭教育最无力的表现。

*方法二:多侧面,少正面。

问大家一个问题,*故事《撕书中的秘密》如果你发现孩子撕了你刚刚给他买的新书,你会怎么做呢?我相信,大部分家长都会这样做:

先是声嘶力竭地批评他,然后再强调书的价值:“新买的书你就撕破了,怎么不小心一点儿呢?你以为那是白来的吗?那可是我花了几十块钱买的。”此时,孩子是否已经对你有了抵触情绪?

是的,孩子总是会做出一些令父母无法容忍的出格行为,而为了制止孩子继续出格,父母势必会采取方式教育孩子。这种不拐弯、“疾风骤雨”式的教育是最常见的方式。我想说的是,此种教育只会使孩子走向极端。

*父母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扮演的是引路人的角色,那么在这个角色中,我们为什么不能以一种温和可亲的姿态出现呢?

还是孩子撕书,聪明的家长往往会这样做:

通常他们会这样问孩子:“我看到你撕掉了刚买的新书,你不喜欢它了吗?”这时,孩子也许会点点头,或者说是不小心撕坏的。

然后,这些家长又问了:*“或者过几天你又会喜欢它呢!我们把它粘起来吧。”

当孩子发现家长并不因为他闯祸动怒,首先关心的是他的感受,就有可能把自己的真实心理告诉家长。这样,在负疚的心情下,他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