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欣病诊治专家共识
(2025)汇报人:公众号医路文献学习
摘要库欣病临床症状轻重不一,累及全身,诊断和治疗极具挑战。近年来,库欣病病因机制的拓展、检查方法的更新、创新药物的研发为疾病认识和治疗带来了更多选择。为提高库欣病认识,规范疾病诊断、治疗和随访,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专家起草,经讨论和制定完成本库欣病诊治专家共识,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加强综合管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01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系统性回顾分析显示,库欣病汇总患病率为22例/百万人,年发病率为0.24/10万。瑞典研究显示其发病率从1987-2003年的0.16/10万升至2005-2013年的0.20/10万,美国2009-2010年达0.62-0.76/10万,国内缺乏大规模数据。成人诊断年龄40-60岁,女性发病率为男性5-10倍。库欣病死亡率高于普通人群,meta分析显示标准化死亡率(SMR)为2.8,活动期显著高于缓解期,垂体大腺瘤高于微腺瘤。死亡主因依次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43.4%)、感染(12.7%)和恶性肿瘤(10.6%),提示需积极治疗高皮质醇血症并防控合并症。
02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大多数垂体ACTH细胞腺瘤为单克隆起源的散发性肿瘤,仅少数(5%)被发现与家族性肿瘤综合征有关[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EN)1型、MEN4型、Carney综合征、DICER1综合征或家族性孤立性垂体腺瘤],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对有明确家族史或相关综合征表现的患者,建议进行基因筛查。
发病机制30%~60%腺瘤存在USP8体细胞突变,破坏14-3-3蛋白结合模体,致表皮生长因子过表达及ACTH过度合成,该型肿瘤以体积较小、侵袭性低、女性突变率高、SSTR5高表达为特征,复发率较高但预后关联未共识。USP8野生型腺瘤存在USP48M415I/V和BRAFV600E突变,通过增强启动子活性及POMC基因转录促腺瘤形成,USP48突变型海绵窦侵袭率更高;NR3C1和TP53突变罕见,CABLES作为糖皮质激素诱导的细胞周期抑制因子,其基因胚系突变可见于2%难治性垂体ACTH细胞大腺瘤中。
03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库欣综合征临床表型多样,多为非特异性,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月经紊乱、抑郁等。典型症状包括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多血质、近端肌无力、脆性骨折、非创伤性皮肤瘀斑、与年龄不相符的骨质疏松等;儿童常伴有生长发育停滞。当临床表现典型时,库欣综合征易被诊断,而轻症者的临床表现往往与代谢疾病存在重叠,诊断存在一定难度。
临床表现库欣病临床表现呈一定的年龄异质性。年轻患者更易出现生殖系统受累、皮肤异常、多毛和抑郁状态,而年长患者的心血管疾病、血管栓塞事件、肌无力和骨质疏松发生率更高。与肾上腺库欣综合征相比,性欲减退、月经紊乱和多毛在库欣病中更多见,可能与高皮质醇水平对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的抑制及肾上腺雄激素分泌增加有关。
库欣综合征主要临床表型的发生率(%)临床表型发生率(%)常见特征性表型?满月脸≤90肌无力60~80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17~80较少见特征性表型颈项部脂肪垫50瘀斑50紫纹50皮肤菲薄40临床表型发生率(%)非特异性表型近期体重增加70~95多血质面容70~90经量减少或闭经70~80高血压60~90性欲减退25~90精神障碍50~80高脂血症40~70多毛50~75糖代谢异常20~64睡眠障碍60痤疮50肾结石≤50脱发30认知障碍一
04筛查与诊断
一、库欣综合征的筛查推荐对以下人群进行库欣综合征的筛查:出现与年龄不符的症状者,如高血压和骨质疏松等。出现多种和进行性发展的典型症状提示库欣综合征可能者,如肌病、多血质、紫纹、瘀斑、皮肤菲薄。身高百分位数减低而体重增加的儿童。合并肾上腺意外瘤者。对疑诊人群进行评估前需了解有无外源性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史,包括口服、直肠用、吸入、外用或注射剂,尤其是含有糖皮质激素的外用软膏、中药甘草和关节腔内或神经髓鞘内注射剂等,以排除医源性库欣综合征。
二、库欣综合征的定性诊断对疑诊人群,推荐进行24h尿游离皮质醇、午夜血或唾液皮质醇、1mg地塞米松抑制试验或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2mg/d×48h)检查(下表)。建议至少进行上述2项及以上筛查试验,如结果异常则高度怀疑库欣综合征,需要进行下一步定性和定位检查(下图)。除上述检查指标外,还应关注其他垂体肾上腺激素评估,包括甲状腺功能、性激素、生长激素等。
库欣综合征常用定性检查定性诊断试验正常应答灵敏度(%)特异度(%)注意事项午夜血皮质醇??≤1.8μg/dL(50nmol/L)10020高龄、高血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