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支持技术临床应用演讲人:日期:
目录CATALOGUE02基础支持技术03设备操作规范04临床实施策略05并发症防控06技术发展趋势01技术概述
01技术概述PART
基本定义与分类01定义呼吸支持技术是指通过机械通气、氧疗等手段,辅助或替代患者自主呼吸,以维持或改善机体氧合及通气功能的技术。02分类根据呼吸支持技术的不同特点,可将其分为机械通气、氧疗、气道管理、呼吸肌辅助等多个类别。
临床应用发展历程初期阶段现阶段发展阶段20世纪初,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呼吸支持技术主要依赖于简单的氧疗和气管切开等方法。20世纪中叶,随着呼吸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机械通气逐渐成为呼吸支持的主流方式。近年来,随着电子、材料、生物等学科的快速发展,呼吸支持技术不断向智能化、个性化和舒适化方向发展,临床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呼吸生理基础关联呼吸支持技术的应用与人体呼吸过程密切相关,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两个环节。呼吸过程氧合作用通气/血流比值呼吸支持技术通过提高肺泡通气量和氧气浓度,促进氧气与血液的交换,从而提高机体的氧合水平。呼吸支持技术还可以通过调节通气量和血流量的比例,优化肺部的通气和血流分布,提高肺部的气体交换效率。
02基础支持技术PART
原理通过鼻罩或面罩给予患者正压通气,避免吸气时气道塌陷,提高肺泡通气量,改善氧合。适应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衰竭、心源性肺水肿等。禁忌症上呼吸道梗阻、意识障碍、无法配合等。并发症鼻面部压伤、胃肠胀气、气压伤等。无创正压通气(NPPV)
通过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提供高于患者吸气峰流量的空氧混合气体,减少解剖死腔,提高氧合。急性呼吸衰竭、低氧性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拔除后的氧疗等。高碳酸血症、气流阻塞性疾病等。氧中毒、鼻黏膜干燥、气流过大引起的呼吸道不适等。高流量氧疗系统(HFNC)原理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
有创机械通气指征适应症呼吸机选择常见指标注意事项急性呼吸衰竭、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心跳骤停等。PaO2小于60mmHg,PaCO2大于50mmHg,或存在严重意识障碍等。根据患者病情、呼吸力学参数和通气模式等选择合适的呼吸机。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呼吸力学参数、血气分析等,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03设备操作规范PART
呼吸机参数设置原则压力支持水平通气频率潮气量氧浓度根据患者病理生理情况和呼吸机类型,设置合适的压力支持水平,确保患者舒适且通气量充足。根据患者自主呼吸频率和病理生理情况,设置合适的通气频率,避免过度通气或通气不足。根据患者体重和呼吸机类型,设置合适的潮气量,避免肺部过度扩张或萎缩。根据患者氧合情况和病情需要,设置合适的氧浓度,避免氧中毒或低氧血症。
面罩选择面罩安装根据患者脸型和需求,选择适合的面罩类型和尺寸,确保面罩与面部紧密贴合。按照说明书和医护人员指导,正确安装面罩,确保面罩与呼吸机连接紧密,无漏气现象。面罩适配与密封检测密封检测在佩戴面罩后,进行密封检测,检查面罩与面部之间的密封性,确保无漏气现象,提高通气效果。适应性调整在佩戴面罩过程中,根据患者反馈和舒适度,适时调整面罩位置和紧固度,提高患者舒适度和依从性。
湿化系统管理标准湿化器选择根据患者需求和呼吸机类型,选择适合的湿化器,确保湿化效果。湿化液选择选用无菌蒸馏水或纯净水,避免使用含有矿物质或杂质的水,以免对呼吸机造成损害或影响湿化效果。湿化液温度设置适宜的湿化液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对呼吸道造成刺激或损伤。湿化器清洁定期清洁和更换湿化器,避免细菌滋生和湿化液污染,保证湿化系统的清洁和卫生。
04临床实施策略PART
适应症与禁忌症判断01适应症包括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急性肺水肿、严重肺部感染等。02禁忌症包括心跳呼吸停止、严重气胸、严重胸廓畸形、张力性气胸、肺大泡、严重肺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
血气分析动态监测监测意义及时发现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指导呼吸支持技术的调节和使用,避免并发症的发生。03根据患者病情和呼吸支持技术的类型而定,一般每4-6小时监测一次,病情不稳定时需实时监测。02监测频率监测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等。01
呼吸模式转换时机转换指征转换方式转换意义注意事项包括患者呼吸频率、潮气量、呼吸肌力量等指标的变化,以及血气分析结果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呼吸支持技术的类型而定,可采用自主呼吸、辅助通气、控制通气等不同的呼吸模式。及时调节呼吸支持模式,满足患者的呼吸需求,减轻呼吸肌疲劳,提高治疗效果。转换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支持参数,确保患者安全。
05并发症防控PART
气压伤预防措施气道压监测实时监测气道压力,确保不超过安全范围,预防气压伤发生。常规气道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