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国重症患者肠外营养治疗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4)解读PPT课件.pptx
文件大小:15.84 MB
总页数:3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4.03千字
文档摘要

中国重症患者肠外营养治疗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4)解读202X汇报人:XXX2025.6

01背景与意义02肠外营养治疗的启动时机03肠外营养治疗的调整策略04肠外营养治疗的营养方案05肠外营养治疗的输注方式与配置规范06肠外营养治疗的并发症防治07特殊疾病患者的肠外营养支持08肠外营养治疗的临床实践建议09肠外营养治疗的未来展望目录

背景与意义01202X

营养不良高发重症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30%~50%,显著增加总住院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感染、ICU获得性肌无力等并发症风险大幅上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肠外营养重要性肠外营养是重症患者医学营养治疗的关键组成部分,可满足患者特殊生理需求,合理规范的肠外营养治疗能显著改善重症患者的临床预后,降低病死率。重症患者营养现状

目前肠外营养实施的对象、时机、途径、成分、剂量、速度及监测调整等方面存在模糊之处,临床实践缺乏统一标准。01浙江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召集专家,基于GRADE证据质量分级标准,以问题为导向,总结循证医学证据,制定该共识。02临床争议制定过程共识制定背景

肠外营养治疗的启动时机02202X

对于存在高营养风险或严重营养不良的重症患者,若有肠内营养禁忌证,则推荐入ICU3~7天启动肠外营养。在未尝试所有优化肠内营养耐受性措施前不应启用肠外营养,以避免过度依赖。入ICU3~7天启动优化肠内营养耐受性高营养风险或严重营养不良患者

对于低营养风险的重症患者,若入ICU1周肠内营养的摄入量仍未达到目标热量的60%~80%,则推荐启动补充性肠外营养。入ICU1周未达标近期一项纳入6731例低营养风险重症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大多数患者从第3天开始使用补充性肠外营养且持续治疗6~8天,其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与未使用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数据支持低营养风险患者

肠外营养治疗的调整策略03202X

逐渐增加肠内营养一旦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改善,推荐逐渐增加肠内营养并降低肠外营养比例,直至全肠内营养供能。监测与调整在调整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理反应,确保调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肠内营养耐受性改善

推荐优先选择中心静脉导管或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作为重症患者肠外营养的输注途径。中心静脉导管或PICC优先当肠外营养治疗时间短且营养液配方浓度和渗透压不高时,也可选择经外周静脉途径输注。外周静脉输注适用情况输注途径选择

肠外营养治疗的营养方案04202X

推荐通过间接能量代谢及氮平衡测定来指导非蛋白热量和蛋白质供给,当不能实施上述监测时,建议重症患者的目标热量为104.6~125.5kJ/kg/d(25~30kcal/kg/d),目标蛋白量为1.2~2.0g/kg/d。个体化监测指导1原发疾病不同可能导致患者对蛋白的需求量有所不同,其中烧伤、多发伤、慢性重症及肥胖患者的蛋白需求量更高。特殊情况调整2非蛋白热量和蛋白质供给

建议常规静脉使用脂肪乳剂作为重症患者肠外营养营养液成分,剂量不超过1.5g/kg/d。常规使用及剂量不同脂肪乳剂在成分和代谢特性上存在差异,可能对患者的代谢和预后产生不同的影响,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代谢状态,选择合适的脂肪乳剂。不同脂肪乳剂特点营养液中的脂肪乳剂

常规添加建议在肠外营养营养液中常规添加适量的微营养素,以满足患者的代谢需求。添加形式建议以复合制剂的形式通过配制流程添加微营养素。微营养素的添加

肠外营养治疗的输注方式与配置规范05202X

推荐重症患者肠外营养采用“全合一”输注方式,该方式更符合机体生理代谢特征,可减少代谢性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全合一”输注方式肠外营养应在静脉用药配置中心进行配置,以减少不当配制、降低患者相关风险。配置场所输注方式

进行肠外营养营养液配制前,其处方必须经药师审核。01“全合一”输注方式营养液成分复杂,建议采用重力法或者自动化配制设备进行配制,配制时遵循无菌操作技术。02药师审核处方配制方法配置规范

肠外营养治疗的并发症防治06202X

再喂养综合征是指实施医学营养治疗早期出现的电解质紊乱(低磷血症、低镁血症和低钾血症)、维生素缺乏(主要是维生素B?)、液体超负荷和水钠潴留,严重者可发生器官功能障碍,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甚至死亡,常见于营养治疗72小时内。建议在肠外营养开始前尽量纠正电解质紊乱,特别是钾、镁、磷,补充维生素B?,能量摄入应从目标量的50%以下开始,并逐步加量。一旦发生再喂养综合征,应减少营养摄入量,并及时补充磷、维生素B?等。临床表现与危害防治措施再喂养综合征

临床表现与危害当肠外营养制剂中脂肪乳剂输注速度和(或)剂量超过机体脂肪廓清能力时,会导致脂肪超载综合征。防治措施防治关键是评估患者的脂肪廓清能力,建议肠外营养输注完毕后5~6小时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