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肿瘤影像诊断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01
鼻腔解剖与肿瘤基础
02
影像学检查技术
03
影像诊断关键指标
04
良恶性肿瘤鉴别
05
多模态影像融合应用
06
诊断报告与临床协作
01
鼻腔解剖与肿瘤基础
鼻腔解剖结构要点
鼻腔
中鼻甲
上鼻甲
下鼻甲
鼻腔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每侧鼻腔包括上、中、下三个鼻甲以及相应的鼻道。
上鼻甲是上鼻道的上壁,向后上方延伸,与蝶骨相连,形成蝶筛隐窝。
中鼻甲是中鼻道的侧壁,是筛窦的组成部分,其上缘是筛窦的顶壁。
下鼻甲是下鼻道的侧壁,是鼻腔最大的鼻甲,构成鼻腔的外侧壁。
常见肿瘤类型分类
良性肿瘤
包括乳头状瘤、血管瘤、纤维瘤等,生长缓慢,不易转移,预后较好。
01
恶性肿瘤
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淋巴瘤等,生长迅速,易侵犯周围组织,预后较差。
02
鼻咽癌
鼻咽癌虽然不直接起源于鼻腔,但由于其易侵犯鼻腔,因此在鼻腔肿瘤中也需考虑。
03
临床表现特征
鼻塞
涕血
头痛
眼部症状
鼻腔肿瘤的常见症状,多为单侧进行性鼻塞,良性肿瘤鼻塞症状较轻,恶性肿瘤鼻塞症状较重。
鼻腔肿瘤坏死或破坏血管时,可出现涕中带血或鼻出血,尤其是恶性肿瘤。
鼻腔肿瘤侵犯鼻窦或颅底时,可引起头痛,良性肿瘤头痛较轻,恶性肿瘤头痛较重。
鼻腔肿瘤侵犯眼眶或眼神经时,可出现视力下降、眼球突出、复视等眼部症状。
02
影像学检查技术
扫描方式
扫描范围
横断面扫描+冠状面扫描,必要时可行矢状面扫描。
上起眼眶,下至口腔,包括鼻腔、鼻窦及鼻咽部。
CT扫描应用规范
扫描层厚与层距
常规采用3-5mm层厚和层距,感兴趣区可采用1-2mm薄层扫描。
窗宽和窗位
软组织窗和骨窗双窗观察,软组织窗宽300-400Hu,窗位40-50Hu;骨窗窗宽1500-2000Hu,窗位200-300Hu。
MRI成像参数选择
脉冲序列
矩阵
扫描层厚与层距
视野(FOV)
常规采用T1WI、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可根据病变特点选择相应的脉冲序列。
常规采用3-5mm层厚和层距,感兴趣区可采用1-2mm薄层扫描。
256×256或512×512,以提高图像分辨率。
包括整个鼻腔、鼻窦及鼻咽部,以保证病变组织的全貌显示。
增强扫描实施标准
扫描时机
平扫发现病变后,应立即进行增强扫描,以明确病变的血供情况。
01
造影剂类型
常规使用顺磁性造影剂,如钆贝酸胺等。
02
注射方式
静脉注射,注药速度控制在2-3ml/s,总量0.1mmol/kg体重。
03
扫描时间
注射造影剂后立即开始扫描,动态观察病变的增强情况,直至病变强化达峰值。
04
03
影像诊断关键指标
肿瘤边界评估标准
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易于识别。
清晰
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晰,难以准确界定。
模糊
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边界模糊,难以准确识别。
浸润性生长
骨质破坏识别方法
肿瘤侵犯导致骨皮质变薄,甚至出现缺损。
骨皮质变薄
骨质破坏
骨膜反应
肿瘤破坏骨质,形成溶骨性改变或骨质缺损。
肿瘤刺激骨膜,引起骨膜增生或破坏。
周围侵犯分级依据
神经血管束受累
肿瘤侵犯神经血管束,引起相应症状,如疼痛、麻木等。
03
肿瘤压迫或破坏邻近结构,导致其移位或变形。
02
邻近结构移位
周围软组织受累
肿瘤侵犯周围软组织,导致软组织肿胀、变形。
01
04
良恶性肿瘤鉴别
良性病变影像特征
形态规则
良性病变通常形态规则,边缘光滑,有包膜。
01
密度均匀
良性病变内部密度通常比较均匀,较少出现坏死、出血等改变。
02
生长缓慢
良性病变生长缓慢,对周围结构压迫推移,不侵犯或轻度侵犯邻近组织器官。
03
强化程度
良性病变在增强扫描时强化程度较低,且强化均匀。
04
形态不规则
恶性肿瘤形态多不规则,边缘毛糙,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
密度不均匀
恶性肿瘤内部密度常不均匀,可出现坏死、出血、钙化等多种密度改变。
生长迅速
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常侵犯周围结构,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强化程度
恶性肿瘤在增强扫描时强化程度较高,且强化不均匀。
恶性肿瘤鉴别要点
复发与转移征象
复发征象
转移征象
多发病灶
周围组织改变
治疗后出现新病灶或原有病灶增大,应考虑复发的可能。
恶性肿瘤可发生转移,常见转移部位包括肺、骨、肝等,转移灶的影像特征与原发病灶相似。
在鼻腔内或周围出现多个相似病灶,应考虑转移或多发性病变的可能。
复发或转移时,周围组织可出现受压、浸润或破坏等改变。
05
多模态影像融合应用
PET-CT将PET的功能图像与CT的解剖结构图像进行融合,有助于准确判断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
PET-CT协同诊断
代谢与形态结合
PET-CT通过观察肿瘤对显像剂的摄取程度,有助于鉴别鼻腔肿瘤的良恶性,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