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山高自有客行路 水深自有渡人船 ——评析一篇小题大做的调研文章.pdf
文件大小:403.18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3
总字数:约6.23千字
文档摘要

作者:王会高

调研佳作无明确而统一的判定标准,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妙在选题,

有的贵在见解;有的小题大做而分析深透,有的大题小做却命中要害;有的洋

洋万言、体大思精,有的短小精悍、对症下药……但最根本的是能提供别人想

知而未知,甚至出人意料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观点和新对策,不仅有较高的

实践价值,而且能站得住、立得稳,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考验。《通过管理

机制创新破解无钱办事难题——××树“清工结账”制度的做法、成效与启

示》(以下简称例文)就是一篇“小题大做而分析深透”的经验型调研文章。

“公文姓公,笔不由衷。”笔者有多年的调研文章写作实践经验,但在撰

写例文时也犯愁了,听时“心中一团火”,写时“脑子一团麻”:工作做了不

少,却没归纳、没总结、没提炼,采访时得到的是一些具体的现象、简单的做

法、评价性的语言,现有的材料只是一些简讯……写一篇有创新的新闻稿件或

是简报、信息,那到不难,但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要写出一篇开口小、开掘

深、特色明的经验型调研文章,如何写呢?笔者多年来养成的工作习惯是:坚

持研究工作与研究写作并重。“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随后,

笔者再次深入下去,采取“问、查、看、比、算”等方法,通过调研座谈、走

访调查、查看档案、实地考察、统计分析、文献查阅等,多层次、全方位、广

角度收集情况,占有材料。“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人船。”通过深入

细致的调研,做到了既懂宏观、又识微观,既通理论、又摸实情,就有了写作

的“源头活水”,最后多管齐下采用“背景运用、细节使用、话语借用、绕笔

巧用、理论活用”等手段,这篇小题大做、概括面大、内容丰富、分析深透的

5400余字的调研文章,就生根萌芽、落地生花了。

背景运用。任何新生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其相关的背景条件,背景

资料运用是最能说明新生事物意义的。笔者合理巧妙地运用背景资料,跳出区

域看事情,放宽视野作思考,站位全局写文章。如“……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

农业税、村提留和农村‘两工’,大幅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涉农收费的行为

得到了规范,向农民乱收费的现象得到了遏制。同时,国家规定,村级兴办集

体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由村民大会民主讨论决

定,实行村务公开、村民监督、上限控制和上级审计。但由于这项制度当时相

关配套措施不完善,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农民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出现

“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现象……”这些背景虽然不是调研文章想表现

的内容,但是却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使这一做法的原由清楚明白,同时又提

升了文章的厚度、高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背景运用要紧扣“紧、精、

衬”:“紧”是指紧扣文章主题,张弛有度;“精”是指“辞达则止,不贵多

言”;“衬”是指能衬托出所介绍经验的份量。

细节使用。美国记者修·马利根说:“生动的细节可使纸面上的文章留

在人的心灵上,渗透到情感中去。”穆青曾讲道:“一个好的细节,胜过千

言万语。”新华社一位资深记者说:“细节是简单的,但是由于它是有特定个

性的实事,给人的印象胜过许多形象词。”例文使用了具体的细节来丰富文章

内容。如“经村民大会审定,今年全村公益事业支出应20401.5元。全村40

户203人,每人工日找补100.5元。经过‘清工结账’,李克聪户4口人,应

负担402元,实际出工折币705元,折算后应进303元;李国栋户5口人,应

负担502.5元,实际出工折币1630元,折算后应进1127.5元;李国标户5口

人,应负担502.5元,实际出工折币90元,应出412.5元……”这些用心观

察、用心聆听、用心感知得到的最微观、最具体而又准确、细致的情况,把普

通事情场景化再现出来,胜过了千言万语,比抽象的道理更具说明力。细节使

用要紧扣“真、典、换”:“真”是指事例的真实性;“典”是指事例的典型

性;“换”是指换位思考,以赢得读者信任。

话语借用。嫁于春风巧用媒。借用是为了增强文章的可信性、说服力,通常

采用的一种技法。例文体现工作成效做到有虚有实,有用数字来证明的、有用

典型事例来阐明的、有用解决了问题来点明的、有用获得的荣誉来注明的,而

用话语借用来讲明的,运用最多。如××镇党委书记××说:“这种做法非常

简单明白,就是以农户手中的手册登记结果累计出各家各户年度投工投劳的折

资数,当众报出结算结果,少出工的农户现场以现金形式补给多出工的农

户……这是一项开展农村工作的有效抓手。”该村村民小组长×××说:

“对村内发展生产和公益性事业建设所需的资金和劳务,严格按照‘一事一

议’召集村民集体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