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劳动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的重要性,指出:“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课标)指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为此,劳动教育成了学校热议词。面对当下中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普遍薄弱的现状,教师如何更好设计和实施劳动项目,让学生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一、劳动项目内涵释义
劳动是人类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劳动创造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动力来源。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继承者,理应学会和传承好人类特有的生存技能和社会属性。然而,多数学生对劳动素养缺乏全面的认识,劳动观念淡薄,劳动能力弱,劳动主动性不强,普遍认为目前的学习现状和学习压力造成自身的可支配时间较少,加之日常家务劳动琐碎,生产劳动烦琐,服务性劳动涉及面广,因此,学生认为没有足够的劳动时间和没有合适的劳动项目。
劳动课标指出,劳动项目是落实劳动课程内容及其教育价值,体现课程实践性特征,推动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重要实施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构建内容结构。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对于学生来说,劳动项自就是在既定的资源和要求约束下,为实现某种目标而相互联系的一次性或系列性的劳动任务。为此,笔者认为这里的“任务群”就是构建劳动项目的载体。课标规定的十个劳动任务群就是十个劳动大项目,下设若干劳动小项目。如“日常生活\劳动大项目下设“烹饪与营养\项目,可具体到“番茄肥牛\的烹饪,还可细分番茄、肥牛的选购项目等。
二、劳动项目的设计
劳动项目是项目式学习的一种课程体验内容,是综合性强的劳动实践任务,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任务要求,在真实情境中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具有挑战的一项或多项任务。这里的任务指围绕一个或多个真实的问题去设计解决的途径或方法。劳动课标提出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亲历情景、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避免单一、机械的劳动技能训练”。因此,好的劳动项目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储备生活经验,领悟劳动精神,提升劳动能力,促使学生逐渐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及正确劳动观。
(一)关注生活提升学生劳动情趣
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针对日常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学生普遍提不起兴趣,又嫌复杂性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麻烦,再加上有着学业压力,父母主动为子女承担必要的日常劳动和生产劳动等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学生劳动能力和意识普遍不强。
为此,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劳动小能手”微视频制作大赛劳动项目,让学生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去观察身边的劳动达人。录制对象可以是父母、普通劳动人、民间艺人等,也可以是学生本人。通过亲身经历和现场体悟,学生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学会尊重普通劳动者,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和匠心精神,发展了创新意识,提升了劳动情趣和实践能力,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二)紧扣问题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基于问题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学生更容易接纳和理解。针对寄宿制学校期初或期末学生都要把行李从家里搬到学校或从学校搬回家,笔者引导学生共同设计了校园服务性劳动,如“爱心帮帮团\校园志愿服务劳动项目,目的是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服务性劳动中感受校友情、同窗情,让学生在校园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体悟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与欲望,落实劳动素养培养,传递社会文明新风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分层任务激活学生劳动素养
劳动课标指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构建内容结构。基于对课标的理解,笔者认为任务驱动是劳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然而,受到家庭背景、学习情况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等均有差异。因此,劳动任务的分层设计对劳动素养的落实显得尤为重要。
如浙教版七年级上册设计手账劳动项目中,笔者对目标任务进行了层次分级设计,学生自由选择劳动任务。“手账我设计”任务,倾向劳动能力较弱的学生,要求学会设计手账和会用手账做记录;“手账我制作\任务,倾向劳动能力强的学生,要求学会和掌握手账基本排版形式、基本美化方法,并能够制作出个性手账等;“制作电子手账\任务,倾向有较强创新意识、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和新媒体技术的学生,学会运用软件制作电子手账。本项目针对不同学习背景和学习经历的学生进行任务分解,三个任务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