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站建设与运维规范》编制说明.pdf
文件大小:313.7 K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1.01万字
文档摘要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站建设与运维规范》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站建设与运维规范》为自然资源部办公

厅2024年7月29日下达的2024年度自然资源标准制修订工作计划,

计划号为202416007。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

(以下简称“指挥中心”)牵头研制,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

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管理。

(二)协作单位

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华益瑞科技有限公司、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

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

合调查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

(三)工作背景

自2018年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工程启动以来,通过融合共建、

空白添建方式,已成功构建起覆盖全国的三级站网架构,在全国30

余个典型自然资源地理单元建各类观测站点200余个,覆盖森林、草

原、耕地、冰川冻土、河流湖泊、荒漠、湿地、海洋等主要资源类型。

通过实施长期定点、连续的观测试验,成功获取了各类自然资源的长

期、连续观测数据。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了水、土、气、生物等各

圈层间自然资源的耦合过程机理研究,为我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管理和自然生态资源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1

由于各观测站的建设背景、所属部门及研究内容各不相同,因此

它们在观测设备的型号、精度与性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了观测数据的质量。当前,各部门对其所属观测站的数据

实行独立管理和使用,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整合机制,严重阻碍

了数据的跨部门共享与综合利用。在观测设备配置以及数据采集方法

等关键环节,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与规范,使得不同观测站的数据在整

合与对比分析时面临诸多困难,数据的潜在价值无法充分挖掘与发挥。

相关部门虽然制定了部分单要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建设规范,但远

远不能满足自然资源综合观测的需求,标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面临

挑战,因此,基于开展的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试点项目,开展该标

准的制订工作。

(四)工作过程

1.工作程序

在全面总结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站建设与运维实践经验的基础

上,项目组依据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

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参照现有的土壤、森林、草原、

湿地、地表水、地下水、海洋、气象等多个自然资源监测观测方面的

标准、技术规范和规程。项目组遵循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

的原则,汇聚了长期致力于自然资源观测站运维工作的一线技术人员

与专家,历经多次深入研讨,最终明确了标准的核心内容及编制要点,

并据此制定了《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站建设与运维规范》的编制提

纲。在此基础上,项目组对国内外自然资源观测现状进行了系统总结,

并结合自然资源观测的特点和长期从事该项工作的经验,编制形成了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站建设与运维规范》(工作组讨论稿);随

后,多次组织开展研讨会,在深入调研、广泛研讨和征求专家意见的

2

基础上,对《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站建设与运维规范》(工作组讨

论稿)集中讨论并修改完善,形成《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站建设与

运维规范》(征求意见稿)。

2.编写过程

(1)标准预研阶段(2023年12月~2024年5月)

2023年12月,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组织成

立标准工作组,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广泛收集与充分查阅有关文献资

料,多次组织召开研讨会,提出了标准编制的核心内容和思路:一是

兼顾与现行国内其他标准的关系,确保与已发布的《自然资源要素综

合观测技术要求》和其他观测标准相衔接;二是面向自然资源管理实

际,体现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站建设和运维的内容体系。在此基础

上,形成了标准制订的总体原则、主要内容及创新点等。

(2)标准工作讨论稿形成阶段(2024年6月~2024年9月)

2024年6月27日,指挥中心组织了“自然资源要素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