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司法考试刑法模拟检测试卷(实战演练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
A.犯罪主体
B.犯罪客体
C.犯罪主观方面
D.犯罪手段
2.下列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
A.故意杀人
B.故意伤害
C.无意伤害
D.故意毁坏财物
3.下列哪种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A.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抢劫行为而采取的行为
B.为了报复他人而采取的行为
C.为了保护国家利益而采取的行为
D.为了维护个人利益而采取的行为
4.下列哪种行为属于紧急避险?
A.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犯罪行为而采取的行为
B.为了保护他人的人身安全而采取的行为
C.为了保护国家利益而采取的行为
D.为了维护个人利益而采取的行为
5.下列哪种行为不属于犯罪中止?
A.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行为
B.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C.在犯罪过程中被他人制止
D.在犯罪过程中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自首
6.下列哪种行为不属于犯罪既遂?
A.故意杀人,被害人死亡
B.故意伤害,被害人轻伤
C.故意毁坏财物,财物价值5000元
D.盗窃,已取得财物
7.下列哪种行为不属于共同犯罪?
A.两人共同实施抢劫
B.两人共同实施盗窃
C.两人共同实施诈骗
D.两人共同实施绑架
8.下列哪种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A.为了实施抢劫而购买刀具
B.为了实施盗窃而翻墙进入他人住宅
C.为了实施诈骗而伪造虚假的银行存折
D.为了实施绑架而购买绳索
9.下列哪种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A.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
B.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但被他人制止
C.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但被司法机关当场抓获
D.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但已经造成严重后果
10.下列哪种行为属于犯罪既遂?
A.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
B.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但被他人制止
C.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但被司法机关当场抓获
D.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但已经造成严重后果
二、案例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王某与李某系邻居,因土地纠纷发生争执。一天,王某持刀将李某砍伤,导致李某重伤。事后,王某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问:王某的行为属于哪种犯罪形态?为什么?
2.张某与王某系夫妻,因家庭矛盾,张某持刀将王某砍伤,导致王某死亡。事后,张某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但张某在作案过程中,曾试图救助王某,但未能成功。问: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中止?为什么?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刑法规定的犯罪主体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刑法中的犯罪客体是指犯罪行为所侵害的、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3.刑法中的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人的犯罪故意或者过失。()
4.刑法中的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实施过程和结果。()
5.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6.刑法中的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
7.刑法中的自首是指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8.刑法中的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行为。()
9.刑法中的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10.刑法中的假释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后,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附条件地提前释放的行为。()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
2.简述刑法中的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区别。
3.简述刑法中的紧急避险与避险过当的区别。
六、论述题(10分)
论述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本次试卷答案如下: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D
解析: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犯罪手段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
2.C
解析:无意伤害不属于犯罪,因为犯罪行为需要具有故意或过失的主观方面,而无意伤害没有犯罪的主观故意。
3.A
解析: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行为,且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4.B
解析: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