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三维协同.docx
文件大小:28.4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5.27千字
文档摘要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三维协同

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仍面临两大核心矛盾:一是与产业需求脱节,最为典型的如集成电路领域存在30万人才缺口,[1]但行业企业的应届毕业生需求仅为6%;[2]二是产教协同虚化,产教融合项目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大多流于浅层合作,学生覆盖面也十分有限。[3]究其根源,在于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间存在“主体割裂、资源错配、制度滞后”三重梗阻。因此,在国家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双轮驱动下,推进主体、资源、制度三方面的协同,已成为破解上述核心矛盾的关键突破口。其中,主体协同强调高校、企业、政府角色重构与治理权责优化;资源协同聚焦技术、人才、资本要素的跨域流动与循环增值;制度协同旨在打通标准制定、质量评价、长效保障的政策闭环。

本研究以提升社会协同力为切入点,突破了传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单维视角,继而转向“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与“产业需求侧转型升级”的协同共治,其目的在于通过重构主体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制度供给,系统性疏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堵点,为教育强国战略提供实践范式。

主体协同:高校—企业—政府角色重构与治理创新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产教深度融合,本质上是高校、企业、政府三大主体从“松散联结”向“责任共担”的治理模式转型。面对校企合作“协议多、落地少\

等的困境,需要通过治理机制改革、利益分配优化和数字技术赋能,整合高校的知识生产逻辑、企业的价值创造逻辑与政府的公共治理逻辑,重构三方协同关系,形成“教育链一产业链一治理链”闭环生态。

1.从行政主导到多元共治,驱动治理机制实体化突破

一是推动政府主导的产教联合体建设。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有8个省份推动遴选建设了28家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4]统筹区域产业链与人才链规划。此类实体化治理机构,可破解传统校企合作中“多头管理、责任真空”的痼疾。二是推动校企双元治理模式创新。一方面,行业导师进驻高校,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例如:贵州省出台《贵州省产业导师(研究生导师类)选聘办法》,2021年一2024年,全省9所高校共选聘产业导师702名,参与指导培养研究生900余名,合作开展科研项目300余项,在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上取得积极成效。[5另一方面,高校教授进入企业工作站推动教师向“产业科学家”转型,促进专利技术转化,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双轨互动机制使校企从“供需交易”转向“知识共创”。

2.从零和博弈到共生共享,推进利益分配契约化改革

一方面,建构知识产权“三权分置”模式。传统校企合作中,知识产权归属争议常常会导致联合研发项目中途停滞,为此可以尝试“所有权归高校、收益权共享、处置权赋权企业”的三权分置模式:高校保留专利所有权,企业可通过技术使用费分账获得收益权,并享有技术改良的独家处置权,实现双赢。另一方面,设计风险共担机制。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的根源在于人才培养的“正外部性”与“投资风险”不对等。为此,苏州工业园区推行人才培养补偿政策,对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重点新兴产业领域实现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企业,最高可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建设资助和20万元/年运维补贴。此机制将企业短期成本转化为长期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3.从信息孤岛到可信互联,达成数字治理智能化赋能

一是构建产教融合大数据平台。例如:教育部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的产学研服务模块与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平台相融通,共同构建产学研服务“超市”,创造供需对接环境与条件,统筹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模块目前已汇聚30余万条企业创新需求,方便与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师生的科研成果实现对接,并进一步促进成果转化和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7]这些数据驱动的精准互联,可大幅降低校企合作的成本。二是区块链技术赋能可信协同。传统校企合作中,信息孤岛、过程黑箱与信任危机长期制约协同效能,院校难以精准对接企业前沿技术需求,学生实践成果缺乏权威认证,政府补贴流向难以被穿透式监管。为此,通过搭建跨院校、企业、政府的联盟链平台,全量上链学生实训实践数据、企业导师指导日志及政策资源流向等,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安全、透明、公平且不可篡改和多方共治的可信数据生态,从而为三方协同提供技术破局路径。

资源协同:技术一人才—资本循环体系构建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资源协同,其本质是重构产学研价值交换的“定价机制”与“流通渠道”,其目标则在于打破技术、人才与资本要素流动的壁垒,构建“产业需求牵引技术研发一技术转化反哺人才培养一人才增值吸引资本投入”的闭环生态。这一循环体系的构建需要从技术资源整合、人才资源流动与资本资源激活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1.通过双向转化与虚拟场景促进技术资源整合

技术资源的深度整合是资源协同的基础。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