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TDT《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常用指标与方法》编制说明.pdf
文件大小:669.88 KB
总页数:19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1.26万字
文档摘要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常用指标与方法》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

2025年5月16日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本规范来源于自然资源部2024年度标准制修订计划,工作起止

时间为2024—2025年,标准计划号为202416008,由全国自然资源

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管理。

主要任务是:在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构建和试点观测基础

上,为规范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的指标与方法,参照《森林生态系

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自然生态系统土壤长期定位监测指南》、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总则》等相关要求,编制《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

测常用指标与方法》,明确土地、森林、草原、湿地、水、矿、海域

海岛等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的常用指标与方法等,指导地方开展自

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工作。

(二)制定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林草、耕地、地表水、地下水等自然资源分属不

同部门管理,虽各自也建有以单要素、服务本部门职能为主的野外观

测站网,但缺乏国家层面的统筹和协调机制,导致站网布局、指标选

取等方面不能满足自然资源管理需要,如区域生态用水需要开展植被

蒸腾-土壤下渗-地下水径流-地表水径流-土壤蒸散等综合观测

系统研究,单独的林草站、地表水文站、地下水监测站等观测研究无

法完成区域产水量估算及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再如阿勒泰地区仅建有

森林、冰川观测站,而占比60%的草地却没有布设观测站,不能满足

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修复统一管理的需要。

1

其次,由于历史和传统观念等原因,我国观(监)测站网主要分

为业务部门类和科研院所类,业务部门的站网强调快速、及时获取资

源的变化情况,指标相对简单,主要服务管理和执法监督;科研院所

站网主要开展水土气生物质、能量循环过程观测,旨在解决科学研究

的重大问题和理论创新。调查监测一般为业务管理部门事权,观测试

验研究一般为科研管理部门事权,两者结合相对薄弱。自然资源部组

建后,在部统筹领导下,着力构建全国统一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

资源-生态环境系统观测研究体系、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监测体系,

三大体系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在自然资源部系统内已取得很大突破,

但在全国层面上尚未统一部署、全面展开,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生态观

测网、水文监测网、林草观测网等融合也还不足。

自然资源观测指标体系是开展综合观测的前提和基础,2018年,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工程开始启动,通过融合共建、空白添建,形

成覆盖全国3级以上自然资源区划的1级站11个、二级站50个、三级站

150个,涵盖森林、草地、湿地、荒漠、冰川、冻土等多种自然资源

类型。通过试点研究,采用长期定点、连续观测试验的形式,获取了

长期、连续的各类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变化和相互间耦合平衡过程观

测数据,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水、土、气和生物等圈层间自然资源耦

合过程机理模型、模拟研究,为我国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和自然

生态资源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

本标准在系统性分析研究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相关标准、规范

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试点研究的成果,

2

拟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和方法体系,用以指导观测

实践。

(三)起草过程

1.工作程序

在系统总结自然资源观测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项目依据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

则》的规定起草,参照已有的土壤、森林、草原、湿地、地表水、地

下水、海洋、气象等自然资源监测观测方面的标准、技术规范和规程,

按照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结合自然资源管理对观测工作

的需求,由长期从事自然资源观测站运行和维护工作的一线技术人员

和专家组成编制组,经过多次认真讨论,研究确定了标准的主要内容

和编制要求,形成《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常用指标与方法》编制提

纲;在对国内外自然资源观测现状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自然

资源观测的特点和长期从事该项工作的经验,编制形成《自然资源要

素综合观测常用指标与方法》(初稿);随后,多次组织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