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共聚焦显微镜的研究与应用.docx
文件大小:457.6 KB
总页数:1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3
总字数:约1.37万字
文档摘要

摘要

共聚焦显微镜与传统显微镜相比,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放大率等特点,在细胞水平上可做多种功能测量和分析,能得到真正具有三维清晰度的原色图像,同时共聚焦显微镜可以处理活的标本,不会对标本造成物理化学特性的破坏。随着软件开发和应用技术的不断完善,共聚焦显微镜已成为形态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药理学、遗传学等领域中新一代强有力的研究工具。本文将研究共聚焦显微镜在治疗感染性角膜炎、皮肤病和微痕分析等三方面的应用。

(1)在发展中国家,感染性角膜炎的发生率仅次于白内障的致盲性眼病,其病原学的鉴别一直是诊断的难点。传统的检查方法具有局限性,共聚焦显微镜能够从细胞水平上对活体组织进行无创伤检查,其在感染性角膜炎的诊断鉴别和治疗指导上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2)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在皮肤科领域是一项相对年轻的技术,在许多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随访中被证明是有用的。在评估皮肤疾病取得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在没有进行皮肤活检的情况下。同时RCM因其无创、可重复性可以在不同时间用于随访监测多种激光治疗后病变微观结构的变化,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不仅具有原子力显微镜和激光轮廓仪的表面计量学优势,还拥有扫描电镜的高分辨率、高景深成像功能。LSCM与常规光学显微镜相比,拥有更高分辨率的成像;与扫描电镜及金相显微镜相比,不需要制样,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和样品污染。LSCM的最大优势还在于可以将高分辨率的三维表面数字化,适合进行定量分析。

关键词:共聚焦显微镜;感染性角膜炎;皮肤病;微痕分析

目录

TOC\o1-3\h\z\u第一章绪论 4

1.1共聚焦显微镜工作原理及成像特点 4

1.2共聚焦显微镜优势 4

第二章共聚焦显微镜在感染性角膜炎中的应用 6

2.1共聚焦显微镜在感染性角膜炎中的应用 6

2.1.1细菌性角膜炎 6

2.1.2真菌性角膜炎 7

2.1.3病毒性角膜炎 7

2.2共聚焦显微镜在感染性角膜炎中的鉴别诊断 7

2.2.1真菌性角膜炎和细菌性角膜炎的鉴别 7

2.2.2真菌菌丝与角膜基质神经及纤维条索的鉴别 7

2.2.3角膜活化细胞与短段状菌丝的鉴别 8

2.3共聚焦显微镜在角膜炎应用中的局限性 8

第三章共聚焦显微镜在激光治疗皮肤病中的应用 10

3.1脉冲染料激光 10

3.1.1樱桃血管瘤 10

3.1.2皮脂腺增生 10

3.2Q开关红宝石激光治疗日光性雀斑样痣 11

3.3强脉冲光治疗日光性雀斑样痣 12

第四章共聚焦显微镜在微痕分析中的应用 13

4.1牙齿微痕分析 13

第五章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第一章绪论

1.1共聚焦显微镜工作原理及成像特点

共聚焦显微镜可以对活体或离体组织进行实时逐层细胞成像,从而得到高分辨率的数码图像,或通过远端传输或连接与病理图像屏相连。其组成除光学显微镜部分之外主要由激光光源、扫描装置、检测器、计算机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处理,转换,应用软件、图象输出设备、光学装置和共聚焦系统组成。以激光作为点光源,通过物镜聚焦于组织内,组织内焦点处反射或反向散射回来的光由同一物镜接收,然后通过探测光路系统的针孔传输至探测器成像,从而构成一薄层组织“光学切片”,焦点以外的反射光则被针孔滤除。点光源可进行类似断层扫描的方法对皮损进行一面的水平扫描,还可沿轴进行纵向扫描,对皮损进行无损性连续光学切片。深度可达进行聚焦成像,切片厚度一,纵向扫描和分辨深度均可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相当。对皮肤所成图像为水平切面图。黑色素和角蛋白的反射系数较高,成像为较亮的区域,反射系数较小的组织成分,如胞核和胶原则成像较暗,角质形成细胞胞浆由于含有角蛋白成分,成像较亮。最大的成像深度取决于波长,随着波长增加,成像深度以增加。表皮成像需一一,真皮乳头的浅层和较深层的毛细血管周围的血细胞红细胞和淋巴细胞成像需近红外线的一一的波长[1]。

图1.1共聚焦显微镜工作原理示意图

1.2共聚焦显微镜优势

共聚焦显微镜于1986年被学者CAVANAGH应用于观察动物角膜,开展动物实验。1989年,共聚焦显微镜首次被用于观察活体人眼。共聚焦显微镜成像之所以能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活体、无创、动态的观察,得益于其分辨率高、放大倍数高、对比度高和稳定性强特点。近年来,共聚焦显微镜受到研究者青睐,被普遍应用于检查结膜、泪膜、角膜及眼睑等眼表系统病变。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原理为:向检查平面照射一束光线,使用探测仪器接收平面反射和折射光线,光线会在2个外侧面(X.Y)和一个矢状面产生分辨作用,据此得出光线散射情况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