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叠合板施工安全技术交底.docx
文件大小:15.91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03
总字数:约5.62千字
文档摘要

叠合板施工安全技术交底

一、技术交底内容

1.1施工准备

1.1.1图纸审核

施工前组织技术、施工人员全面审核叠合板施工图纸,重点核对叠合板的尺寸、厚度、配筋形式、桁架筋位置、预留孔洞及预埋件的规格与定位。对于复杂节点构造,需绘制三维模型辅助理解,发现图纸矛盾或不明确之处,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确认。

1.1.2材料检验

对进场叠合板进行外观检查,查看是否存在裂缝、蜂窝、露筋等质量缺陷;核对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包括混凝土强度报告、钢筋复试报告等。同时,对叠合板的几何尺寸进行抽检,长度、宽度允许偏差控制在±5mm以内,厚度允许偏差±3mm。

1.1.3场地规划

在施工现场设置专门的叠合板存放区,地面采用混凝土硬化并设置排水坡度。存放区应根据叠合板规格分类存放,底部采用通长型钢或100mm×100mm方木垫高,垫高间距不大于1.5m,且上下层垫木应在同一垂直线上,防止叠合板产生变形。

1.1.4设备配备

根据叠合板最大重量及吊装高度,选择合适的塔式起重机或汽车起重机。起重机的额定起重量应大于叠合板重量与吊具重量之和的1.2倍。同时配备专用吊装钢梁、卸扣、钢丝绳等吊具,吊具的安全系数不低于6。

1.2测量放线

1.2.1轴线测设

利用全站仪依据建筑平面控制网,在楼层上精确测放出墙体、梁轴线,再根据叠合板设计图纸,将板的边线及支撑点位置线测放到墙、梁模板上。轴线测设允许偏差为3mm,板边线允许偏差5mm。

1.2.2标高控制

使用水准仪在柱、墙钢筋上测设标高控制点,控制点间距不大于3m,且每跨不少于2个。标高控制点作为叠合板安装及支撑体系搭设的依据,其测量误差不超过±2mm。

1.2.3复核验收

测量放线完成后,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测量、施工人员进行复核。重点检查轴线、标高、板边线的准确性,确认无误后形成测量放线记录,并报监理单位验收。

1.3支撑体系搭设

1.3.1方案设计

根据叠合板的跨度、荷载及施工工况,选择合适的支撑体系,如盘扣式、碗扣式脚手架。通过计算确定立杆间距(一般不大于1.2m×1.2m)、横杆步距(不大于1.5m)、剪刀撑设置方式等参数,编制专项支撑体系搭设方案,并经专家论证通过后实施。

1.3.2基础处理

支撑体系基础应平整、坚实,地基承载力不低于设计要求。对于软弱地基,需进行换填、压实处理,或浇筑混凝土垫层。基础表面设置排水措施,防止积水浸泡导致基础沉降。

1.3.3立杆搭设

立杆底部应设置可调底座,底座垫板厚度不小于50mm,宽度不小于200mm。立杆应垂直设置,垂直度偏差不大于架体高度的1/500,且全高偏差不超过50mm。相邻立杆的接头应相互错开,不在同一步距内。

1.3.4横杆与斜杆安装

按设计步距安装横杆,确保横杆与立杆连接牢固,锁扣拧紧程度符合要求。剪刀撑应沿架体纵向、横向连续设置,与地面夹角宜为45°-60°,剪刀撑斜杆与立杆、横杆应可靠连接。

1.4叠合板吊装

1.4.1吊点设置

根据叠合板的形状、尺寸及配筋情况,合理设置吊点。吊点数量不少于4个,采用预埋吊环或预留螺栓孔的方式设置,吊环应采用HPB300级钢筋制作,其锚固长度符合规范要求。

1.4.2吊装操作

吊装前,检查吊具、钢丝绳等是否完好,确认无误后进行试吊,将叠合板吊离地面200-300mm,静置2-3分钟,检查起重机稳定性及吊具受力情况。正式吊装时,应缓慢起吊、平稳移动,避免碰撞周围构件。

1.4.3安装定位

叠合板吊装至安装位置上方300-500mm时,暂停下降,由施工人员利用溜绳进行方向调整,使叠合板的边线与安装位置线对齐。然后缓慢下降,待叠合板距支撑面10-20mm时,再次核对位置,确认无误后平稳下落就位。

1.5接缝处理

1.5.1板缝清理

叠合板安装完成后,及时清理板缝内的杂物、灰尘及松散混凝土,采用高压水枪冲洗板缝,确保板缝内干净、湿润。

1.5.2钢筋连接

对于叠合板之间的钢筋连接,采用绑扎搭接或机械连接方式。搭接长度、连接位置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绑扎丝应扎紧,防止钢筋移位。机械连接接头应进行抗拉强度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1.5.3混凝土浇筑

板缝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比叠合板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级,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筑。浇筑前,在板缝两侧模板上涂抹隔离剂,防止混凝土粘模。浇筑时,采用振捣棒振捣密实,避免漏振、过振,浇筑完成后及时进行养护。

1.6混凝土浇筑

1.6.1浇筑准备

检查叠合板支撑体系的稳固性、钢筋绑扎及预埋件安装情况,确保符合设计要求。清理叠合板表面杂物,洒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准备好浇筑所需的混凝土输送设备、振捣棒等机具。

1.6.2浇筑顺序

混凝土浇筑应沿次梁方向从一端向另一端进行,布料厚度应略高于叠合板设计厚度。对于大跨度叠合板,可采用对称浇筑方式,防止因混凝土浇筑不均导致叠合板变形。

1.6.3振捣要求

采用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