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12 团标建议书 - 相变蓄能内围护材料节能效果评价方法.doc
文件大小:50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6-03
总字数:约2.36千字
文档摘要

PAGE16

PAGE1

附表1

协会标准项目建议书

建议项目名称

(中文)

相变蓄能内围护材料节能效果评价方法

建议项目名称

(英文)

Evaluationmethodofenergysavingeffectsofaninnerenclosurewithphasechangematerials

制定或修订

?制定

□修订

被修订标准号

采用程度

□IDT

□MOD

□NEQ

采标号

国际标准名称

(中文)

国际标准名称

(英文)

采用快速程序

□FTP

快速程序代码

□B

□C

ICS分类号

中国标准分类号

标准主要起草单位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计划起止时间

2023.10-2024.09

目的﹑意义或必

要性

指出该标准项目涉及的方面,期望解决的问题;

“双碳”战略下,建筑节能面临的主要挑战:传统节能技术(保温隔热、暖通系统)基本发展到了瓶颈,实际工程中对建筑节能的贡献率很难再提升。因此,建筑节能迫切需要开辟新的“技术赛道”。与传统建筑相比,现代建筑为了提高内部实际使用面积,迎合建筑轻量化的发展趋势,极大的弱化了建筑自身的蓄热性能,“热的快,冷的也快”成为现在建筑主要热物理特征。与保温技术不同,建筑相变蓄热技术并不着眼于建筑热量的散失速率问题,而是在有一定保温措施的前提下,将热量或冷量以潜热的形式储存在建筑内围护构件中,起到冷热缓冲的作用,以降低室内温度波动幅度,减少暖通空调系统开启持续时间,来提高建筑室内热舒适度,实现建筑运行能耗的降低。因此,相变蓄热内围护材料是解决建筑高能耗问题的创新路径,对建筑领域早日实现碳达峰目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变蓄能内围护材料是对用于建筑室内环境中具有相变蓄能调温材料(包括构件、制品)的统称。根据目前市场上主流产品类型,主要包括用于墙面或吊顶的相变调温毯,相变调温集成墙板、用于隔断系统的相变蓄能模块、相变蓄能砌块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主要有杜邦、巴斯夫、可耐福、圣戈班、鲁比瑟姆、英国PCM、贺迈(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龄鋆实业有限公司、北新集团、深圳国信储能技术有限公司、中建深圳装饰有限公司、海鹰空天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等。其中,上海龄鋆实业有限公司已完成施工的别墅项目超过5000个,中建深圳装饰有限公司与海鹰空天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投产运营的相变蓄热构件生产基地3个,年产量超过100万平方米。

相变蓄能内围护材料在项目实际运行过程中效果表现良好,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别墅建筑。但是在项目推广阶段相变节能改造仍然遇到了一些难题,其中最为突出便是相变蓄能内围护材料的节能性量化问题,以及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规范,个别企业“以次充好”、夸大节能效果,导致行业内部恶意竞争,给相变节能改造行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市场迫切需要制定一项针对相变蓄能内围护材料节能效果评价方法的标准,解决相变蓄能内围护材料在项目推广中节能指标不全,节能效果不能量化、行业内产品性能良莠不齐等问题,从而更好地引导和规范市场。

范围和主要

技术内容

范围:本文件适用于内围护结构中采用相变蓄能材料的新建或改建建筑的节能影响评价。

主要技术内容包括: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评价参数

5.节能比测试

5.1测试原理

5.2测试装置

5.3测试步骤

5.4结果计算

6.节能评级

国内外情况

简要说明

国内外对该技术研究情况简要说明:

国外最早应用是1948年的美国Dover建筑,科学家MariaTelkes使用了18吨的相变材料(蓄热量11GJ)提高建筑的热惰性以及太阳能利用率,该相变建筑成功的运行了2年。2000年以后出现多种相变材料的选择,杜邦和巴斯夫公司跨国公司开始进入相变材料市场,并推出了众多具有相变调温功能的节能建材。国内蓄热建材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中国建材总院、清华大学以及同济大学等为主。中国建材总院开发了基于无机材料的相变板以及相变调温吊顶,北京秦天科技公司开发了蓄热墙体材材料并进行了市场化推广应用。随着国家双碳工程的推进,相变材料应用于建筑内围护结构中的节能效果评价在相变建材的推广应用中尤为重要。

国内外针对相变内围护材料节能效果的评价主要以相变建筑整体为研究对象,借助EnergyPlus建筑能耗模拟软件对相变建筑进行能耗模拟。基于能耗模拟的评价方法具有可视性强、反映建筑整体能耗情况的特点。但该方法主要建立在相变蓄能内围护材料完全理想化、模型化的前提条件下,实际相变蓄能材料与模拟软件中“自定义”的相变蓄能材料在结构、成分组成、性能存在很大的差异。软件模拟的评价方法无法全面反映不同厂家所生产的实际相变蓄能产品节能效果的差异性。因此,软件模拟法并不是适用。本标准立足于相变蓄能内围护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