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崤山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报告
PAGE
第PAGE2页共6页
新建铁路
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
三门峡至荆门段
MHSS-4标
崤山隧道左线
(DK705+018~DK704+998)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成果报告
(地质雷达)
报告编写:
复核:
审核:
项目经理:
蒙西华中铁路三荆段超前地质预报项目部
二〇一八年三月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崤山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报告
第PAGE1页共6页
地质雷达探测报告首页
工程名称
蒙西华中铁路三荆段超前地质预报
预报目的
探测隧道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体或含水体,指导隧道安全施工。
技术规程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Q/CR9217-2015)
《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范》(TB-10003-2010.J-1089-2010)
根据崤山隧道左线里程DK704+950~DK705+100段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要求做2次地质雷达法测试。
仪器设备
俄罗斯OKO型地质雷达
勘察设计单位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
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预报里程
崤山隧道左线:DK705+018~DK704+998
结论与建议
DK705+018掌子面地质情况:流纹斑岩,紫红色,弱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局部较破碎,围岩稳定性较差,掌子面干燥。根据以上地质素描结果,建议该掌子面围岩级别为=4\*ROMANIV级。
图4.2为崤山隧道左线DK705+018掌子面地质雷达探测结果图。由图可知,在掌子面前方0~20m(DK705+018~DK704+998),电磁波呈中~强能量反射,同相轴局部错断,反射较紊乱,结合掌子面地质情况及地质资料,推断该范围内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局部较破碎,围岩稳定性较差。TSP测试在DK705+018~DK704+998段纵横波速度、纵横波速度比、杨氏模量较基准值变化较小,偏移归位图上存在明显强反射界面,结合地质资料,推测此段围岩以弱风化为主,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局部较破碎,围岩稳定性较差。施工时应注意做好安全措施,防止掉块及局部坍塌。
综合掌子面地质素描和地质雷达探测结果,根据《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Q/CR9217-2015)要求,建议崤山隧道左线DK705+018~DK704+998段的围岩级别为=4\*ROMANIV=3\*ROMAN级(设计资料在DK705+018~DK704+998段的围岩级别为=3\*ROMANIII级)。由于围岩破碎,局部较破碎,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防止掉块及局部坍塌,确保施工安全。
报告编写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蒙西华中铁路三荆段超前地质预报项目部
2018年3月15日
报告复核
报告审核
项目经理
1工程概况
崤山隧道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下辖灵宝市及卢氏县境内,进口位于灵宝市寺河乡细岭口附近,左侧有G209国道通过,出口位于卢氏县官道口镇车家岭附近,位于S323省道边。隧道结构形式为两个单洞,其中左线长22751m,起讫里程为DK694+053~DK716+804;右线长22771m,起讫里程为YDK694+045~YDK716+816。崤山隧道为全线最长隧道。
崤山隧道位于豫西腹地,地处中低山区,区内海拔标高一般为600~1400m,最大海拔约为1470m。隧道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属控制性重点隧道工程。
2预报依据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Q/CR9217-2015)
《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范》(TB-10003-2010.J-1089-2010)
根据崤山隧道左线里程DK704+950~DK705+100段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要求做2次地质雷达法测试。
3掌子面地质素描
崤山隧道左线DK705+018掌子面素描图,见图3.1和图3.2。该掌子面地质情况:流纹斑岩,紫红色,弱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局部较破碎,围岩稳定性较差,掌子面干燥。根据以上地质素描结果,建议该掌子面围岩级别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