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4-《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碳足迹核算指南》.docx
文件大小:609.46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4.54千字
文档摘要

PAGE

PAGE1

附件1

协会标准项目建议书

建议项目名称

(中文)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碳足迹核算指南

建议项目名称

(英文)

Guidelinesforpretensionedspunconcretepilescarbonfootprintaccounting

制定或修订

R制定

□修订

被修订标准号

/

采用程度

□IDT

□MOD

RNEQ

采标号

/

国际标准名称(中文)

/

国际标准名称(英文)

/

ICS分类号

13.020.10

中国标准分类号

Z04

标准主要起草单位

广东三和管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总站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

计划起止时间

2023.04~2024.04

目的﹑意义或

必要性

指出标准项目涉及的方面,期望解决的问题;

管桩生产及养护过程的碳排放量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是比较大的,因此,核算生产阶段的碳足迹是评价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的重要环节。目前大多数研究偏向于宏观地研究建筑总体的碳足迹,具体到生产工艺及养护过程中的碳足迹核算的案例并不多。编制《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碳足迹核算指南》协会标准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混凝土预制桩生产阶段碳足迹核算和实例验证,为建筑企业实现碳减排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并希望通过核算指南规范管桩设计及生产方面的计算,引导行业发展,从而为建筑企业实现碳减排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

2021年10月,《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中的主要目标强调了,“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控制,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提到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加强产能置换监管,加快低效产能退出,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引导建材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推动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合理缩短水泥熟料装置运转时间。因地制宜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电力、天然气应用比重。鼓励建材企业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加强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木竹建材等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应用。推广节能技术设备,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现节能增效。实现这一目标已成为国内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标准编制的意义将为控制和减少碳排放提供技术支持。

建筑行业被认批评为主要的温室气体(GHG)排放者之一,也是碳排放管理中相对不受监管的部门。随着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建筑公司要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控制措施,大幅减少建筑业务的碳排放量将成为首要任务。由于我国经济不断地发展,建筑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但正是因为建筑项目一般规模较庞大,建筑项目的规模庞大、耗能多,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CO2。据统计:建筑业造成的平均年能源损耗约占30%,工程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总量的40%是在施工阶段产生的。“碳足迹”是指将生产和生活活动期间排放的所有温室气体排放转换为相当于二氧化碳的数量,即二氧化碳当量,通常以重量单位为计量单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碳足迹可以衡量一个过程中材料或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国内外各专家、学者对碳足迹的定义略有差异,但核心内容基本一致,即核算温室气体提供的有效工具,它帮助人们发现当前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或减小环境影响。

目前,清单统计法和信息模型法是常用的核算建筑碳足迹的方法。其中清单统计法是通过搜集建筑项目的各个阶段过程中的引起能源消耗的活动水平数据及相应的碳排放系数,进行统计核算,从而得到建筑碳足迹的方法;而信息模型法则一般是通过软件建立建筑信息模型计算,搜集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所消耗的材料、资源等数据,从而得到建筑项目的碳足迹。这两种方法是目前研究上最常用来核算统计建筑项目碳足迹的方法,经过相关学者论证,是已经成熟的建筑碳足迹核算手段。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对某一建筑项目依据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对其可从“摇篮到坟墓”或是“摇篮到摇篮”做出相对应的环境影响评价,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目前,在核算建筑项目碳足迹的研究中,大多数是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建立起来的,并且大多数研究侧重于建筑的运营过程,由于建筑项目施工阶段涉及的材料和施工机具非常繁杂,因此核算项目在施工阶段和建材碳足迹的案例较少,一般是从整体上进行大概估算,其结果的精确度和完整度都还待进一步完善,考虑的因素也应该更全面些。此外,目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