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21
基坑排桩支撑技术发展现状文献综述
从80年代初期起,在基坑工程中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基坑工程的支撑系统主要有:支护结构计算与复核、质量检测与施工监测。在进行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时,应首先考虑的是支护结构。依据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开挖深度、周边环境等因素,结合周边基坑工程、当地基坑工程、当地技术法规、规范等因素,制订相应的支护方式。
在深基坑开挖深度的基础上,采用了排桩支护结构。自1993年以来,随着高耸、建筑的不断出现,基坑的开挖规模越来越大,一般为6~7米,而周围可供使用的场地越来越狭窄,单纯的放坡、排桩支护已经无法满足施工需要。目前,以悬臂式大口径钻孔灌注桩和人工开挖桩为主。在大型悬臂支护结构中,由于存在过大变形和断桩事故,严重影响周围环境,在8~9m以上的基础上,开始采取排桩+钢管内支架或锚杆支护技术。自1994年起,排桩+内支护或排桩+锚杆支护技术在10~12米深的基础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以桩-锚支护为主。
Iame[5]对基坑周边土壤变形的若干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包括:(1)基坑尺寸(长、宽、深)、(2)土壤特性、(3)地下水条件、(4)基坑暴露时间、(5)支护系统;(6)开挖及支撑顺序;(7)邻近的建筑和设施;(8)活动负荷。
Bransby[7]等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方法,对板桩与土体在土方开挖过程中的受力、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土体与护壁接触表面的平滑度、砂土性质等因素对边坡位移及坑周土体沉降的影响。
吴铭炳[9]依据福州软弱地基工程中采用的排桩支护结构现场试验的成果,对其实际受力和变形特点进行了分析和归纳:(1)护桩是一种受弯的结构,其受力状况与支护方式(悬臂式和支承)密切相关,而两侧的非对称配筋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承载能力。(2)臂排桩顶位移是最大的,其大小由土层特性决定,支护桩在开挖面附近的位移最大,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支护结构自身的刚度。(3)筋混凝土内支撑松弛系数:第一层支撑=0.9~1.0,第二层支撑=0.7~0.9,第三层支撑=0.5~0.7,应尽量减少支撑层数。(4)前,对于单层支护(软弱地基)的排桩支护,一般采用m法进行计算,而二层以上的支护需要考虑到支承布置滞后的m法,但由于软弱土体的特殊性,其变形计算尚不够精确,需要在支护设计中采取相应的措施。
许锡昌,陈善雄,徐海滨[10]以矩形基坑悬臂支护结构为例,对现场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数值模拟,总结出了其空间变形规律,并给出了该模型的整体能量表达式。应用最小势能理论,导出了基坑中桩顶最大变形的解析解,并对各主要支护参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桩顶荷载和桩距的增加,桩顶最大位移基本上是线性增加的;随着埋入深度因子的增加,桩的最大变形量也随之增加,但趋于缓慢;在基坑长度的变化下,最大位移值随着基坑长度的增加而逐渐趋于稳定。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并与实际测量值进行了比较,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桩顶圈梁可以使桩与桩之间的配合达到协调,但是完全将圈梁作为一种安全储备,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何建明和白世伟以桩端固定为假设条件,研究了一环梁支护系统的空间协调问题。分析结果显示,一圈梁支护结构具有显著的空间协调效应,在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可将圈梁视为首个支护结构,并依据圈梁在不同位置的不同功能,使其合理分布,使圈梁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林雪梅[12]结合实际工程,对软土地基排桩支护的优化设计进行了讨论,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其中主要有:方案优选,支座位置优化,支座结构体系确定,排桩钢筋应力监测,土压力监测,排桩水平位移监测等。总结出:(1)在软弱地基的深基坑支护设计中,应结合现场及周围环境,对各种工程方案进行经济、技术对比,并给出最优方案;(2)基坑工程施工中,支承梁的刚度与强度是控制基坑变形的重要因素,在基坑工程中,必须保证支承梁的刚度与强度;(3)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基坑支护进行了实时监测,并对其进行了分析。采用空间杆系有限元分析法,对排桩支护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主要研究了平面切向内圈梁对支护结构的变形、内力、法向面内的几何尺寸效应。
进入本世纪,由于地基条件日益恶化,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工程建设的一个难题。喷锚支护技术因其成本低廉而被广泛应用,并随着施工条件的日趋复杂,已逐步发展出复合式喷锚支护和复合土钉支护技术,但在地基软土厚度大的情况下,仍然容易出现工程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2)《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