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测量定位及轴线标高控制设计案例
目录
TOC\o1-3\h\u8572施工测量定位及轴线标高控制设计案例 1
246841.1工程选用的测量仪器 1
86281.2建筑物的定位放线 1
172861.3标高传递与控制 2
197761.4垂直度控制 3
168801.5施工沉降观测 4
204741.6保证测量精度的技术措施 4
本工程施工测量按照《工程测量规范与条文说明》标准实施。
1.1工程选用的测量仪器
见下表6.1
序号
主要仪器名称及型号
精度
数量(台)
1
全站仪(苏光)
2”
1
2
激光经纬仪(北光)
2”
1
3
水准仪(北光)
S2
2
表6.1
其它工具:钢尺、塔尺、线坠、墨水线盒等。
1.2建筑物的定位放线
需要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对规划红线和控制点进行两次核对,第一次在进场后,第二次在放线后。且做好记录,并在上面办理好签认手续,最后算入竣工文件存档。验线允许偏差见下表6.2。
验线允许偏差
序号
长度(L)m
允许偏差
备注
1
L小于等于30m
±5mm
2
30m小于L小于等于60m
±10mm
3
60m小于L小于等于90m
±15mm
4
L大于等于90m
±20mm
表6.2
1.2.1主轴线的控制
建立一个轴线网,控制各主要轴线。选用激光经纬仪,对主轴线的控制进行测量。
1.2.2主轴线的竖向传递
本工程,控制各层竖向结构是以竖向轴线的引测为依据。因对竖向偏差的要求高,投测点在控制轴线偏离1m距离,至施工作业层引测后再平移稳定返回的目的,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及为了避开上部框架梁柱。
1.2.3轴线及控制点引测
内控制法与外控法联合来引测轴网和控制点。每层混凝土浇灌完成后,待混凝土表面能走人无脚印时,用激光垂准仪穿过预留洞口,由上至各楼层引测,实测其他轴线前需经闭合校正。激光垂准仪铅直投点法操作如下:
a)在控制点上方,将仪器对中和调平;
b)接通电源,为让光束光电最小,调整集中360°转动;
c)将光束对准光靶的焦点后,光靶的代替用画有细十字线的薄板;
d)控制点系统系统闭合,需根据每层投放的激光控制点、轴线与控制点系统的光线进行检测。测放出施工控制线、每层轴线;
e)根据每个传递补点每隔一层检查一次垂直度,偏差值≥2mm的要求,传递点之间进行距离、角度,还有精度的校核。
检查激光点和十字丝中心点重合,每次施测前,保障激光控制点的准确性。围绕竖向轴旋转照准部,停留在0°、90°、180°、和270°处的水平度盘,确保竖轴与水平轴不垂直不存在误差。观察和标记光斑位置的移动。假如有变动,精确的铅锤中点就是变动处成十字的对称连线的交点。检查无误后可弹墨,作为放线依据。
1.3标高传递与控制
a)高程控制
确立一个水准基点组,水准点由甲方供给。此水准基点在建筑物六角部位分散,由众多个水准点构成。各楼层的标高,由着六个基准点决定。
b)标高的竖向传递法
1)以用钢尺沿结构外墙、边柱或电梯井筒等从水准基点向上竖直引测,作为±0.000以上标高的传递。为便于校核,通常最少需由3处向上引测。
2)楼层标高控制线需把误差控制在5mm内。在施工层设置水准仪,从下面传递上来各水平线。
c)水准点大样如下图6.3:
图6.3
1.4垂直度控制
1.4.1本工程保证墙体的垂直度,用“内控法”与“外控法”两种方法对照。即以建筑物四角处首层轴线为基准,用经纬仪对于建筑物外轮廓垂直度,向上校测校核偏差。在内部,建筑物墙体和柱用钢尺和线锤,以控制轴线为依据进行检测。
1.4.2在结构施工完成后,对已完成的每层轴线,用线锤和经纬仪开始垂直偏差检测,要对误差及时调整。
1.4.3用经纬仪垂直观测,建筑物每两层测一次,应在阴天早晨或傍晚期间,假如发现问题马上处理。
1.5施工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是建筑物沉降最直接的反映。按设计要求。于楼层外墙四角及变形缝两侧布设沉降观测点。牢固,点位安全,能长期保存,是沉降观测点应具备的。结构施工期间,布设观测点要注意保护。在基础、柱子及墙体转角处布设观测点时,要有明显突出的地方,而且保持距离与柱、墙身。
a)沉降观测要求
1)主体结构施工完一层后,就测量一次。原始数据要在埋设沉降点后,第一时间测量。主体施工完成后沉降观察次数视沉降的稳定程度而定,假如出现特殊情况,要多次观测,“严重裂缝或大量沉降出现在建筑物”。
2)水准基点在建筑物造成的压力影响范围外的同时,要尽量接近观察对象,且数量要大于3个。
3)做好措施,在建筑材物竖向构件(柱、剪力墙)中布设完观察点之后。
b)观测要求
1)气温稳定的气象条件下,用水平仪和钢尺观测,确保有清晰的成像。
2)水准测量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