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玻璃工艺进展史
中外工艺美术简史
艺术设计101
张雷25
2025年4月25日
史关于玻璃 的发展历
史
1现代玻璃介绍:
2玻璃的历史
3中国玻璃进展4
3中国玻璃进展
玻璃:
一种较为透亮的固体物质,由熔融物冷却硬化而得到的非晶体固体,其分子在熔融状态时形成连续网络构造,冷却过程中粘度渐渐增大并硬化而不结晶的硅酸盐类非金属材料。
玻璃在日常环境中呈化学惰性,亦不会与生物起作用,故此用途非
常广泛。玻璃一般不溶于酸〔例外:氢氟酸与玻璃反响生成SiF4,从而导致玻璃的腐蚀〕;但溶于强碱,例如氢氧化钠。玻璃是一种非晶形过冷液体,当液体冷却之后,原先动乱而纷乱的分子由于没有足够时
--石英分子模型间形成晶体。然而,玻璃分子在凝固过程中照旧保存了液体的特征——完全无序的构造,在玻璃随温度下降变成固态甚至硬如磐石之后,同样也是如此。
--石英分子模型
工业上的大规模生产的玻璃主要成分以二氧化硅为原料的硅酸盐玻璃,
此外还有B2o3、PbO2、Al2O3、GeO2、TeO2、TiO2和V2O等主要成分的氧化物玻璃。在元素周期表中,除惰性气体外,根本上全部的元素都
可以掺入玻璃中。玻璃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因此广泛用于
建筑上,工业上。
玻璃的历史
--黑曜石狮子在自然界中,自然的玻璃是很少见的。在火山喷发的熔岩中,有些冷却后形成沸石和黑曜石等,均为非晶体材料,即玻璃体,但这些玻璃体的
--黑曜石狮子
在人类进展历史长河中,玻璃生产是人类文明进展的载体之一。玻璃生产技术的进步,贯穿于人类进展历史的全过程。据考证,人类最早制造玻璃是在五千年以前,一般认为古埃及人是这一人类文明的始创者,他们使用特制的泥罐烧制玻璃承受压制和泥塑的方法制作简洁的生活器皿和饰物。
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人制造出利用铁管吹制玻璃的技术,承受一只金属管将熔融的玻璃液吹成中空的泡,最终制成外形各异的玻璃器皿。这种方法始终连续到今日。
科学考古觉察,在公元79年被火山埋没的庞贝古城中,觉察有些建
筑在青铜窗框上安装着平板玻璃,这是迄今为止最早将玻璃作为建筑材料用于居室采光的例证。由于当时溶化玻璃的温度较低,玻璃中存在大量未溶化的颗粒杂质,杂质造成光线的散射,使玻璃透光而不透亮。同时,当时生产玻璃的工艺是将玻璃液浇铸挤压成玻璃板,因此玻璃板外表凸凹不平,造成光的散射,是当时平板玻璃透光而不透亮的缘由之一。
在11~15世纪期间,威尼斯开发了很多玻璃品种,如建筑门窗玻璃、玻璃瓶、玻璃其器皿、玻璃镜和其他装饰玻璃。制造改进了很多玻璃生产工艺。1291年威尼斯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玻璃生产技术将大量的玻璃厂迁移到穆兰诺岛,后来生产技术有很大的进步,生产的玻璃品工艺精巧,具有极高的艺术赏识价值,深受欧洲宫廷的钟爱。
世纪以后,局部威尼斯穆兰诺岛的工匠流落到国外,将威尼斯先进的玻璃工艺带到国外,从而在整个欧洲得到普及。
世纪以后欧洲很多国家都兴建了玻璃厂,改进了玻璃熔铸技术。
世纪后期瓦特制造了蒸汽机,带动机械工和化工工业的长足进展,由于创立了路布制碱法,玻璃的制造技术又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世纪末,德国阿贝和肖特系统的争论了光学玻璃,奠定了玻璃的科学根底,也为玻璃的品种的研发供给了强有力的证据。
世纪以来,玻璃的生产技术得到了飞速进展,产生了几次质的飞跃。
1959年,英国皮尔金顿公司制造了浮法玻璃的生产技术,不断的被各国所承受。浮法工艺成为当今平板玻璃生产的主要方法。平板玻璃是深加工玻璃的原片,是深加工工艺的根底,正是这些颜色绚丽、功能独特的深加工玻璃装饰着现代建筑。
中国古代的玻璃
中国古代称玻璃为琉璃。但琉璃却不是现在的玻璃。
玻璃在古代又指一种自然玉石--水玉,也不是现在的玻璃。
--琉璃笔筒琉璃 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善结合,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东方人的精巧、细腻、含蓄表达,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会。
--琉璃笔筒
琉璃的主要成分为SiO2。琉璃,又称流离,是一种透亮、强度及硬度颇高、不透气的物料。中国传统建筑中主要做装饰构件,通常用于宫殿、庙宇、陵寝等重要建筑;也是艺术装饰的一种带色
琉璃的主要成分为SiO2。
玻璃,在中国古代的制造生产的时间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但从西周时期开头,一些诗文中就有“火齐”“琉璃”“明月珠”等不同的称谓。后人对此的注解多为“不同种类的玉石”。但联系近年来考古开掘出的大量实物及专家具体的分析,大多认为这些东西与人造玉有关系,也就是玻璃的前身。
中国古代玻璃器存世的数量较少,争论也比较晚,没有建立像瓷器、玉器等健全、完整、系统的体系,为中国古代玻璃器皿的鉴定与保藏
造成了肯定的困难。但从大的方面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