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模态手段的小学英语“四阶”活动的实践研究
引言
小学生阅历尚浅,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观察力、注意力等相对薄弱,在非英语环境中学习英语的难度可见一斑。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模态教学手段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的合理应用可以为小学生营造非母语的语言情境,调动学生多重感官,引导学生参与体验生动丰富的语言活动,在回忆激活、感知梳理、内化应用和整合中不断提升各方面能力,从而逐步达成课堂学习目标和课程目标,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因此,研究多模态手段的应用策略是当下小学英语教学的必然选择。
一、多模态手段与“四阶”活动的概念界定
多模态手段是指运用多种符号资源和感官渠道来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表达的方式,主要包括视觉、听觉、语言和动作模态。在教育领域,多模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多模态手段的应用通常指向让学生听、说、读、写、玩、演、看,尤其是培养学生从“看见\到“会看\的技巧。
“四阶\活动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衍生的学习理解、实践体验、建构应用和迁移创新活动。“四阶\这一名称充分凸显了它们之间的层次性、关联性和递进性。
之所以将“应用实践”分化为“实践体验”和“建构应用”,源于小学英语的学情特点。教师需要大量应用多模态手段和符号资源,全方位呈现立体的、大容量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积极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知觉,提升其学习效果。多模态手段的应用强调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教学问题链上的每个核心问题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不同模态,帮助学生层层递进地把零碎的语言组织成为符合思维逻辑的句型、语段以及语篇,便于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这个建构语言的过程,是学生从“学”转化为“习”的关键步骤。
二、常见的多模态手段应用问题分析
现阶段大多数教师都应用过各种多模态手段,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源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工具。有着大量精美制作的音频、视频和课件的课堂教学看起来很生动,实际上多模态手段应用相对单一。例如,音视频的播放仅仅为了展示并强调教学内容,各种图片的展示也停留在让学生了解核心知识点上,包括电子书包、平板电脑的使用的目的大多是让学生完成简单练习,看似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启动了思维,实际教学效果不佳。这由于教师在“四阶”学习活动的主题定位、情境设计、问题链设置和语篇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
学习理解活动中,教师在感知注意环节或导人环节通常会创设情境,利用看似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视频活跃气氛,但是大多一闪而过,其情境不能完全与主题适配,引入性问题设计不准确,导致学生后续学习动机和目的不清,逻辑断层。
实践体验活动很大程度上融合衔接于学习理解与建构应用活动中。教师大多设计听读、听说、问答、判断等活动调动学生语言、视觉、听觉、触觉等推进教学语篇的学习,但是探究性问题缺少层次性和递进性,使得学生多重感官的体验不连贯、不立体,学习缺乏主线,内容碎片化。
浮于表面的多模态学习过程会影响学生在建构应用活动时对核心内容的梳理、内化和归纳。部分学生只能被动地复述或者开展小组活动时角色表演式复述,缺少结合支架性问题自主组织语言进行描述的能力,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应用。
“四阶\活动中迁移创新类活动无疑难度最大。源于地域、学情差异,教师引入的多模态语篇大多与教学文本重合,缺乏基于真实情境的拓展性问题,没有与学生自身经验建立联系。学生只能基于自身的已知经验浅层、形式化地参与活动,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迁移创新,部分拓展内容存在“标签式\育人问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基于多模态手段实施小学英语“四阶\活动的路径:分析读懂教材内涵,明确教学主题意义,精准把握语篇内容,设定符合逻辑思维的问题链,并确定教学环节,合理分配“四阶”活动中多模态手段的综合应用。笔者将围绕一节课例阐述如何基于多模态手段设计与实践“四阶”活动。
三、基于多模态手段推进“四阶”活动的实施策略
该课例为牛津沪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Visitingmuseums.该单元所属模块为Outandabout,隶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范畴下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及“科学与技术”主题群。本单元教学内容围绕几个不同人物参观昆虫博物馆、汽车博物馆和科学博物馆等不同类型博物馆的所见所闻,以对话语篇、阅读语篇和教师结合本地实际设计的仿写语篇为主体学习内容展开三个课时的整体教学。三个课时的内容划分和目标设定以及多模态使用见图1:
本文讨论的课例是以Avisittoa/an...muse-um为教学主题的第一课时。该课例基于智慧课堂平台设计,通过教师用电脑和学生用平板电脑的电子交互式应用推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