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1
PAGE1
一年级语文统编教材教学心得范文
一班级语文统编教材教学心得范文篇1
一、存在问题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常常有三个问题
1、教课文,滑向了泛语文的深渊
第一个问题是教课文。我们常常把课文误当成教学内容,将课文中的思想内容当成语文教学内容。课文写什么,我们就让同学学什么,于是就滑向了泛语文的深渊。遗忘了语文学科是一门让同学学习语言文字的课程,是要学习语言运用的方法和原理。
2、做习题,陷入了应试的泥潭
其次个问题是做习题。将课文后面的练习题当成教学内容,只求正确答案,不问读写过程,陷入了应试的泥潭,偏重于让同学做题、刷题,这些都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正确导向。
3、讲要素,异化成了教学问
第三个问题是讲要素。统编教材提出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方式,许多老师在教课文时就围绕单元的语文要素,学课文中的阅读要素、写作要素,然后拎出来一个一个地教,分门别类地讲。这样可能会脱离同学的生活语境和语文实践的需要,异化成了教学问。
文选型的教材,我们对上述的三个问题要引以为戒,不能教课本,更不能异化成做习题和讲要素,那么我们怎样正确地运用语文教材去学语文呢?
二、课文功能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课程基础》这本理论书中指出: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是三个不同的内容。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语文课程的内容主题以及组织和呈现方式,它是结构化的。以往的语文课程标准没有课程,只有课程目标,用课程内容来“规定教什么”是一个难题。教材内容就是“用什么来教”,现在我们是用课文来教。课文不完全是教学内容。课文中的一些语文元素才是真正的教学内容,是需要语文老师通过解读文原来进行发觉、凝练以及确定的。理清了课文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才能精确?????地定位课文的教学功能和用课文教语文的实践路径。
1、立足例子“举三反一”
“举三反一”就是在一篇篇课文里藏着的语言文字运用规律,是通过多个例子来揭示的。你读了许多篇课文,才知道原来文章是这样运用文字来表达的。比如说我们读古诗,通过读了很多五言、七言律诗,体会古诗的音律节奏是什么。语文学习也是通过一篇篇文章,归纳类似的语言现象,发觉其中的语言运用规律,这叫“举三反一”。“举三反一”是儿童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孩子熟悉事物都是这样的。比如猫,通过看到大猫、小猫,各种颜色的不同的猫,在一只只猫的接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行抽象思维概括,最终确定这就是猫。学习语文与数学等理科不一样,数学等理科是先有一个公式,原理讲清晰透彻,然后同学运用这个原理去解决问题,这叫“举一”。但是语文学科没有这样一个完整的学问体系,它只有儿童语文阅历的积累,“举三”是丰富儿童的语文阅历,“反一”是生长于个体的语文学问。所以我们提倡要多读文质兼美的文章,同学自然对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就有了自己的认知和领悟。
2、用好例子“触类旁通”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读法,由于不同的文体背后有不同的思维。比如诗歌是以想象、联想为主导的思维方式,那么诗歌阅读肯定要用形象思维,才能辨别什么是诗的语言,读出诗歌的语言韵味;而谈论文或者说明文是理性的规律思维,那么在阅读时就要运用理性的有条理的规律思维来阅读。小说的阅读重点是故事情节,所以需要猜测与推理,才能从情节与细节中读出人物的性格、的用意;散文重在情感的体验与还原,才能从人、事、景物的描写中读懂的心思、的情感。所以“触类旁通”就是要把课文的例子进行分类,一类一类地读,发挥好例子的类化学习功能,触类旁通,同学就越读越会读。
3、超越例子“熟能生巧”
语文学习要重视例子,但是不能停留于例子。例子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学习的起点,让同学从读与写两个方面进行拓展。
一方面沿着课文的例子要读开去,越读越广泛。比如读《刷子李》不过瘾,你就可以读《俗世奇人》这本书,既丰富了精神世界,也娴熟了阅读技能。另一方面是照着课文的例子写,运用例子中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甚至创编。比如你读了课文,也可以像冯骥才先生一样,将生活中特点很鲜亮的人物写下来,既提高了认知力量,又提升了写作水平。这就是超越例子,熟能生巧。
三、教学要义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根据单元的方式来编排的,有的是根据课文的题材组合的,也就是内容;有的是根据文体组合;还有的是根据读写要素来组合的,比如阅读策略单元和写作单元。我们要充分发挥课文的教学功能,从单篇课文入手,紧扣教学的关键点来教,不求完整,但求充分。抓住单篇课文中最有价值的关键点,集中让孩子学充分、学透彻,同时也要看到单元的训练点。当我们的关注点是着眼于孩子语言文字的运用力量,而不是应试时,就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