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6.3《动手做(二)》(教案).pdf
文件大小:695.02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6.48千字
文档摘要

6.3动手做(二)教学设计

课题动手做(二)单元第六单元学科数学年级一年级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趣的平面图形(一)》

中第三课时内容《动手做(二)》。教材聚焦于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设计。本课

时通过让学生操作七巧板,直观感知三角形、正方形等基本图形的特征,理解图

教材形间的组合分解关系,培养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教材以“认→拼→创”为

分析线索:先认识七巧板构成,再模仿拼简单图案,最后自由创作,层次分明。课堂

突出“做中学”理念,通过动手操作将抽象图形具象化,同时融入数学文化(介

绍七巧板历史),激发学习兴趣。教学中需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图形边角特征,用

数学语言描述拼图方法,为后续学习对称、面积等概念奠基。

1.学习目标描述:知道七巧板构成,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拼图感知图形分解

组合,培养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2.学习内容分析:通过操作七巧板拼图,感知图形分解组合,认识图形特征,

渗透数学文化。

学习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本课重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通过动

目标手操作感知平面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建立图形特征认知。在拼摆过程中培养观察

比较、推理验证的数学思维,提升应用意识;通过创造性拼图活动激发想象力和

创新意识,同时融入七巧板历史背景,渗透数学文化价值,初步形成数学与生活、

艺术相融合的审美感知。

重点认识七巧板中三角形、正方形的特征,掌握分解与组合图形的基本方法,发展空

间观念。

难点准确观察图形的边角特征并灵活组合,用数学语言描述拼摆思路,实现从模仿到

创造的思维跨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一、视频导入。

1.播放视频引入新课。学生认真观看通过七巧板的来

视频。源历史,引入新

课。

师:中国古代好玩的益智小玩具种类可真多

啊。

板书课题:动手做(二)。

讲授新课学习任务一:认识七巧板

师: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吧?

(1)上图中的小房子和小动物是由七巧板拼成的,

学生跟随识记

认一认,填一填。

平行四边形。

通过动手探

究,认识了七巧

板的构成,并能

用七巧板拼出不

同的图案,发展

师:这是一幅完整的七巧板,其中的③号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