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4~2025学年 山东聊城高一语文下册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试卷(附答案).pdf
文件大小:454.45 KB
总页数:41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3.77万字
文档摘要

2024-2025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答案后,用铅笔把答卡上对应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共5小,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

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

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

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

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

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

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

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

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橹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

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

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

表现给观众看。如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

1/41

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

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他在歌剧的

史诗剧实验中,吸收中国戏剧艺术经验,创作了《四川好人》

(摘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近年来,话剧演出常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这说明话剧艺术广受观众的欢迎,也反映话剧舞台上一

些可喜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话剧作品赢得包括年轻观众在内的更广泛观众群体的认可。不少作品注重当代的民族化表

达,以贴近生活的细腻视角,塑造更具个性、更加真实的话剧艺术形象。英模人物在话剧作品中展现出

愈加鲜明的个人特质话剧《桂梅老师》开篇即通过桂梅老师之口明确了“人”的主,剧中所塑造的“时

代楷模”张桂梅,性格坚毅,言行之间流露为孩子们深思熟虑的关爱编剧王宝社谈到,创作要充分考

虑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因为要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就需要创造出有血有肉、更具有戏剧张力的角

引进国外经典话剧作品时,基于本土文化语境的转译是连接观众与作品的重要桥梁。具有汉语言文化

色彩的表达,不仅让中国观众拥有亲切的观剧体验,也发挥了话剧作为文化交流媒介的作用

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借助世界经典作品进行本土化艺术创作,既彰显我们的文化自信,

亦有助于艺术家从全球视野对自身进行更加深刻的认知。中央戏剧学院曾通过排演莎士比亚的经典剧

目对我国民族化演剧风格进行探索。其中的一版《麦克白》由5名演员完成,分别依托传统戏曲中的“生”

“旦”“净”“末”“丑”5个行当来呈现。舞台美学侧重写意,旨在追求舞台空间兼容百态的可能

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为话剧艺术创新带来契机。如今,科技越来越多地融入话剧艺术,成为其机体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与之相融共生

这种融合体现在诸多方面。当科学技术成为创作者表达人物内心的手段时,话剧舞台上的艺术形象释

放出更加震撼、感人的能量。科学技术为话剧艺术提供了多彩的表现手段,更在不断发展中,催生更多

新的演剧可能。它一方面体现在科技对作品传播与传承功能的开发,另一方面展现了科技与艺术创作

结合的潜力创作者对科技带来的丰富性与便捷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加有机地对其进行运用,

2/41

强调“精而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