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4~2025学年 湖南平江县高二下册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附解析】.pdf
文件大小:1.3 MB
总页数:1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1.27万字
文档摘要

2024-2025学年湖南省平江县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检测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贴在

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后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

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

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西北地区小麦的高产稳产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降低生态环境风险,

西北地区正推进小麦的绿色生产。图1为西北地区四个省份小麦生产资源投入与环境效应雷达

图,图2为各省份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四省份总量的比例。完成下面小题。

1.对比四个省份的小麦种植情况,可知()

A.的水分条件优越B.山西的灌溉投入最低

C.甘肃的种植面积最大D.内蒙古单位产量最高

2.为了增加产量和降低生态环境风险,西北地区小麦生产布局应倾斜于()

1/17

①山西②甘肃③④内蒙古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正确答案】1.B2.A

【1题详解】

读图可知,灌溉需水量较大,结合气候干旱的特点可知的水分条件差,A错误;山西省的降雨量

是四个省份中最大的,灌溉投入最低,B正确;甘肃的种植面积占比约20%多,的种植面积占比

约30%多,的种植面积最大,C错误;内蒙古的产量占比和面积占比差不多,所以单位产量不是

最高的,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为了降低生态环境风险,西北地区小麦生产应该倾向于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与和内蒙古相比,

山西省和甘肃省的降雨量大,能量消耗少,土壤碱化低,灌溉用水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少,所以

西北地区小麦生产应倾向于山西和甘肃,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源。

滇西北瓦拉亚窟溶洞出露于怒江大峡谷西岸的石灰岩中,洞穴系统总长达27km以上,分为上、

中、下三层,此结构与下游38多公里处的怒江三级阶地是同一地质时期的产物。图示意瓦拉亚

窟溶洞分层与怒江河流阶地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最先形成的溶洞及河流阶地分别是()

A.Ⅰ层和T1B.Ⅰ层和T3C.Ⅲ层和T1D.Ⅲ层和T3

4.瓦拉亚窟洞穴系统从形成到出露的过程,表明该区域()

2/17

①流水溶蚀明显②地壳间歇抬升③冰川侵蚀强烈④地壳持续下沉⑤流水多次下蚀

A.①②③B.①②⑤C.①④⑤D.③④⑤

【正确答案】3.D4.B

【3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河流阶地是由地壳间歇性抬升形成的,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运动;阶地

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旱。图中共有三级阶地,T3阶地位置最高,形成最早。对于溶洞,结

合其形成过程可知,雨水最先从地面向地下渗透,因而与地面接近的区域先形成地下溶洞;随着

雨水的进一步渗透,更深层的区域逐渐被侵蚀并形成溶洞,因而Ⅲ层为最先形成的溶洞。综上所

述,D正确,ABC错。故选D。

【4题详解】

结合材料和图片信息,瓦拉亚窟洞穴系统与阶地同时期形成,因而其形成到出露的过程必然也

经历了间歇性的地壳抬升,②正确;图中溶洞系统错综复杂,极为深邃,说明其形成过程中受到

较为明显的流水溶蚀作用,①正确;而之所以溶洞能不断向下发育且越来越深,是因为流水的下

蚀强烈使得河道越来越深邃,溶洞有更大的向下发育空间,⑤正确;冰川侵蚀强烈不会形成溶洞,

③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