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检测试
题(一)
一、现代文阅(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本题共3小题,9分)
阅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词的研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叶莹先生在口述自传的结尾这样说。在最
痛苦的时候,叶先生靠写作诗词疗愈自己。
叶先生拈取的这条线索,在解读东坡词时体现得最为鲜明。苏轼的坎坷遭际和乐观性格为
大家所熟知,而叶先生这次讲苏轼,不是强调苏轼如何旷达地应对外界打击,而是在苏轼
的痛苦面前停一停、凝心看一看,那到底是什么样的痛苦?
“似花还似非花”(《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写下的,叶先生讲:
“古人常常以为柳絮就是柳树开的花,这个花不是万紫千红地开在树上,它只要一张开,马
上就被风吹走了。它也叫花,可是它没有万紫千红的色彩,也不能留在树上。”而苏轼本人的
经历,正是二十二岁中进士以后,几年间母亲、父亲相继离世,苏轼守孝六年,再回京时已
是新党当政。他不肯委蛇附和,直陈新法之弊的结果是被新党一贬再贬,从杭州到密州再
到湖州,乌台诗案九死一生之后又被弃置黄州,此时看见“也无人惜从教坠”的杨花,感慨
自然很深。
叶莹先生并不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更进一步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体验转化、
升华的努力。苏轼像春末柳絮一样身经风吹雨打,却“不恨此花飞尽”,没有因此封闭自己、
日日舔舐伤口,而是“恨西园、落红难缀”。此处叶先生特别提醒道,“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
是离人泪”,不能只顾及意思就点断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定要按照词牌
的牌调断为三句,“杨花点点”之后停顿,且末四字注意“是/离人泪”的停顿,用抑扬顿挫的语
调吟诵出来,才足以传达东坡词中缠绵悱恻、欲语还休的情意。
因有苦痛,才会努力拂拭心上阴影;抟揉苦痛为辞章,心影在吟唱中渐渐变得通透,像天上
的云影一样不再翳蔽日光,而是与日色交相辉映,共成一幅可以欣赏玩味的景象。此时心
1/52
影已无须拂去,它成为人生的底色,带来人格的厚度、笔下的滋味。叶莹先生“弱德之美”
的概念,正是在辞章中得到升华的苦痛与词调的音声之美结合而成的样态,是借由书写吟
唱实现的对苦痛的超越,而这也是叶先生本人的生命体验。
在“弱德之美”的审美取向下,叶莹先生更多地选取词人的“幽咽怨断之音”(夏敬观《吷庵
手批东坡词》)。即使策马直闯金营如入无人之境的辛弃疾,叶先生也是选他悲慨秋日的
《汉宫春·会稽秋风亭怀古》来讲。在“木落江冷”的秋日,辛弃疾烦闷填心、大发牢骚:“千古
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文章立言得以留名青史固然是好,却不是他辛稼轩一辈
子最想做成的事业。接到故人书信提醒他莫要留恋仕途、“忘却莼鲈”,他只有一声叹息:“谁
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太史公当年为了完成著书之志,遭受大辱仍未肯轻易赴死,
稼轩唯有向他寻得一点安慰和支持。叶先生参透这一层,替稼轩把心底的话说出:“我有我
要完成的东西,我还没有完成,我总希望有一个最后的机会能够把它完成。”这种隐忍中有
坚守、豪放中见悲哀的风格,正是“弱德之美”。
(摘编自郑子欣《中华读书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先生靠写作诗词疗愈最痛苦时候的自己,并从中寻找到力量,这在解读东坡词时体
现得最为鲜明。
B.叶先生对苏轼词的解不是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而是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
升华的努力。
C.解读苏轼为酬和章质夫而作的词的最后句子,叶先生坚持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吟诵,才
足以传达东坡词中的情意。
D.辛弃疾并不反对靠文章立言而留名青史,他的志向是为国效力,收复北方失地,但无奈
的是事与愿违。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词句“似花还似非花”,是为了解读苏轼面对痛苦乐观
旷达的内心。
2/52
B.苏轼虽经风吹雨打,但并没有被苦痛击垮,这可以从《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品
出来。
C.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重点解读词人面对苦痛的人生态度,逐层深入,归结出“弱德之
美”的概念。
D.文章最后一段,辛弃疾在悲慨秋日的词中引用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典故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