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学精品课件—寻找最美风景,感悟自然情怀;本单元围绕“自然情怀”,感受自然之美,提升感悟力,激发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探寻民族文化观念、民族审美心理。
本单元所选五篇都是散文名篇。两篇现代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一篇当代写景抒情哲理散文《我与地坛》,两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赤壁赋》和《登泰山记》,字里行间包含了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都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学习写景抒情散文,提升鉴赏品味,分析写作手法,关注作者独特的人生思考。;;学习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写景抒情散文,感受文人笔下的美景,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激发对自然的珍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金秋已远,冬日已至。我校文学社特举办“倾听·自然”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拿出手中的笔,从名篇中汲取养分,写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吧!;任务一:感悟自然之美;任务一;你喜欢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苏东坡、姚鼐笔下的哪些景物,它们都有哪些特点?让我们游览这些美丽的风景,让自然风光治愈我们的心灵。;作者;如果有一次与名人游玩的机会,你是愿意与郁达夫在青天小院中品茶看驯鸽,是愿意与朱自清月下赏荷花,还是愿意和史铁生一起在地坛寻找历史的旧迹,还是愿意与苏轼泛舟赤壁,或者是与姚鼐登泰山赏日出呢?;示例1:;任务二;语言是衡量、探索作家气质、品质的最敏感的部位。一字一词,看似简单,实则精巧,平凡中有创新,有独特韵味。;作者;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故都的秋;1段:月亮渐渐地升高了……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
;前??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送来缕缕清香……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好的动词,是好文笔的灵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三篇文章语言朴素、细腻、准确,呈现出运用叠词、动词、形容词等语言特点,彰显出深厚的语言功底。品读名家金句,我们也会被他们的动词运用打动。;我()四月的雾,()五月的雨,()八月的风,()腊月的霜,急急忙忙到这溪边来。
——陆蠡《溪》;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了一城的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一则则白茫茫、虚漂漂、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住了。
——张晓风《春之怀古》;任务三;登山临水,领略自然风物,并且在山水自然中安顿自我,获得物与我相融,达到神与物契的精神境界,这是中国文人的文化传统。;1、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3、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一座山,一条河,一轮明月,一朵青荷,一椽破屋,一片阳光??????这些看似细碎的意象却在不经意间凝成了中国人精神上的白月光,治愈了作者,也打动了我们。;秋风起,吹动天上的明月;吹醒山巅的明月,吹走江上的明月。它是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