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中历史专题考点总结:三国至隋唐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df
文件大小:885.44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1.81千字
文档摘要

高中历史专题考点总结:三国至隋唐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政治制度

(1)中央官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2)地方行政: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

(3)门阀政治:士大夫家族世代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

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选官制度: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来只看家世。

(2)考核制度: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

3.法律与教化

(1)趋势:律令儒家化,魏明帝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

(2)原则: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

4.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民族关系

①内迁民族: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通婚杂居。

②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推行汉法,推动民族交融。

③南方:北民南迁,开发江南,促进民族交融。

(2)对外交往:国家分裂,丝绸之路受阻。

5.货币与赋税制度

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6.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西晋:以“黄籍”登记户籍。

(2)东晋:对南方土著居民以黄籍进行登记,对北方南渡而来的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

(3)东晋后期和南朝: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

担赋役。

二、隋唐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政治制度

(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彼此制约;政事堂设立,提高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

体化趋势。

(2)地方行政

①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②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选官制度;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唐朝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2)考核制度:由吏部负责,隋每年考核九品以上官员,唐以品德和才能为考核标准。

(3)监察制度

①隋唐御史台为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

②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巡回监察。

3.法律与教化

(1)法律:《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2)教化:提倡礼治,颁布《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推广重视家

训的经验。

4.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民族关系

①管理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和鸿胪寺。

②民族管理

隋朝突厥、吐谷浑等归附;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加强与流求的接触

西北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唐蕃和亲、会盟;封渤海郡王、

唐朝

南诏王

(2)对外交往: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由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经济、文化交

流活跃。

5.货币与赋税制度

(1)隋朝:征收租调役。

(2)唐朝:实行租庸调制,780年,改行两税法,征税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6.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户籍制度:隋朝“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朝户籍三年一造。

(2)基层治理: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实行邻保制度。

(3)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隋文帝置仓积谷,鼓励民间自置义仓;唐朝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

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考点探究】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魏晋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学

经济习农业技艺,逐渐脱离了游牧生活和部落联系。而汉族人民也向少数民族学习畜牧

经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等

这一时期的政权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中

政治

央集权制度

西晋时期,内迁少数民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

文化

要的通用语言。西北少数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不断交流,“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

心理

渐减少

2.全面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1)积极影响

(2)消极影响

3.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