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pptx
文件大小:15.69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4.69千字
文档摘要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4.14.2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

认识的含义及阶段——解读魔方的规律ONE01

【小游戏:】同学们对物品(魔方)的描述魔方的描述(形状、材质、颜色等)

【小游戏:】同学们对物品(魔方)的描述魔方的玩法规律

新课导入请选择一个劳动工具并说出选择理由VS锄头收割机便捷/耕种慢速度快/效率高认识

(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认识的含义及分类主体:人,(而非动物)积极的(≠被动的、消极的反映)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注意: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有正误之分。区别: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2)分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例:鳄鱼流眼泪——伤心例:鳄鱼流眼泪——排出体内的盐分例:看见苹果落地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哲学观点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苹果砸到我的脑袋,痛!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有人说,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比感性认识更高阶,你怎么看?2.感性和理性认识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判断下图中哪个认识是感性认识?哪个是理性认识?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感性认识有待于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感性认识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初级阶段高级阶段发展、深化依赖于初级阶段高级阶段发展、深化依赖于注意:不能认为感性认识都是错误的,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1.认识的含义及分类

实践的含义及特点——解读愚公移山的来龙去脉ONE02

课堂探究思考:上述语句说明了什么道理?1、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含义:2.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注意】①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②实践是改造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活动,不包括主观世界,范围不能扩大或缩小。③实践不是思维活动、认识活动,思考、辩论、认识、言论等都不是实践。④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中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主体对象性质例如:想喝水(思维活动)——喝水(物质活动);学生的学习不是实践。例如:设计方案→修建桥梁←桥梁(主观)(客观)(实践)

慧眼辩实践牛刀小试1.猩猩用树枝勾食蚂蚁2.改革开放3.学生听课4.教师上课5.工人修建港珠澳大桥6.科学家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科学实验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动物的活动不是实践纯思维的活动不是实践教育实践

思考:1.”愚公移山“故事中主体、手段、对象分别是什么,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3.愚公移山是一个人移吗?他借助了哪些工具?工具是他制造的吗?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全家使用榔头、箕畚(benji)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终将二山移走。活动探究: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愚公——人榔头、畚箕——工具、设备太行、王屋二山——自然界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3.实践的基本特点

问题:愚公为什么要挖山?愚公为方便出行……愚公移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这项实践活动。能动性关键词:蓝图、计划、方案、规划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问题:愚公移山是一个人移吗?他借助了哪些工具?工具是他制造的吗?愚公移山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靠子子孙孙共同努力;移山的工具也需要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分析:单个人的孤立活动(离开他人和社会的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社会性关键词:协作、共同、多人、传承3.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问题:愚公移山为什么不用炸药、挖土机?愚公移山的形式、规模、水平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历史性关键词:当时条件、以前、阶段、时期3.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2011年11月9日,中国研制的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宣告失败。之后,随着对火星认识的深入和大型运载火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