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一般到个别整体与部分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一课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之哲学部分框架体系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回答如何认识世界(第4课探索认识的奥秘)主要讲实践、认识、真理的主要内容回答世界怎么样(第3课把握世界的规律)主要讲联系、发展、矛盾的主要内容回答世界是什么(第2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主要讲物质、意识、运动、规律的主要内容社会历史观回答人类社会起源、本质与发展(第5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价值观回答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第6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方法论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方法论
意识的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现象、本质和规律)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思想、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等)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呢?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总议题:认识从何而来01议题二:“种”稻“收”稻,国人的饭碗何以端牢?02议题三:“是”梦“非”梦?禾下乘凉梦!03议题一:“猜”李”尝”李,认识缘何而起?
议题一:“猜”李“尝”李,认识缘何而起?议题《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的一则小故事《王戎早慧》:“王戎早慧,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试问同学们:李子好吃与否?诸儿对李子的认识由何而来?王戎对李子的认识由何而来?(自学课本P48,梳理问题。)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认识的含义及分类主体≠动物人类特有(人)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李子)性质≠被动的反映,积极的(颜色、味道等)注意: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有正误之分。区别在于: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1)含义:
同学们对李子的(颜色,形状,大小味道)等的描述(2)分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对李子好处与否的原因推断等。——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1、认识的含义及分类
结合视频及教材思考以上问题:(1)什么是实践?(2)实践活动有什么特点?(3)材料中体现了实践的哪些形式?(P49-50)议题二:“种”稻“收”稻,国人的饭碗何以端牢?
思考:袁隆平关于杂交水稻的认识来源于哪里?2.实践的含义、形式和特点判断下列是不是实践活动?1.蜜蜂筑巢2.学生听课3.老师讲课4.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5.秋收起义6.杂交水稻的培育××√√√√(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体①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②实践是一种改造活动,不是认识活动。对象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不是主观世界④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认识没有直接现实性)性质或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判断下列实践活动属于什么形式?1.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2.秋收起义3.杂交水稻的培育4.老师讲课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例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②变革社会的实践例如:革命(在阶级社会)改革(社会主义社会)③科学实验活动例如:自然科学试验(如太空育种试验);社会科学试验(如改革试点)(2)实践的形式:注意:实践除了三种基本形式之外还有其他形式,例如教育、艺术、医疗等实践。实践的基本形式
思考: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条件从性质上具有什么共同特点?种植海水稻的基本要素:人力、技术设备、物力等,都是客观的A.要素客观: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研发过程及其结果受经费、自然条件、技术瓶颈等客观因素的制约。B.过程和结果客观: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3)实践的特点①客观物质性注意: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