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上海初中物理竞赛光学试题汇编(含答案)分解.docx
文件大小:939.06 K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8.62千字
文档摘要

上海市初中物理竞赛光学试题汇编〔含答案〕

如图24-8所示,F1、F2是凸透镜的焦点,S是放在凸透镜前的点光源,S’是S经凸透镜所成的像。,当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始终保持uf),像S’远离透镜移动的状况是 ( )

A.沿平行主轴方向。B.沿O与S’连线方向。

C.沿F2与S’连线方向。

D.沿F1与S’连线方向。

如图24-19所示,两端开口的圆筒内嵌有一凸透镜,透镜主光轴恰好与圆筒中轴线重合。为了测出该透镜的焦距以及透镜在圆筒内

的位置,小李同学做如下试验:在圆筒左侧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置一点光源S,在圆筒右侧垂s直凸透镜的主光轴固定一光屏,点光源S与光屏的距离为L。左右移动圆筒,当圆筒左端面距离

点光源S为a时,恰好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楚的像;

将圆筒向右水平移动距离b,光屏上又消灭了一个清楚的像。则凸透镜和圆筒左端面的距

离x为 ,该透镜的焦距f为 。

小明坐在前排听讲座时,用照相机把由投影仪投影在银幕上的彩色图像拍摄下来。由于会场比较暗,他使用了闪光灯。这样拍出来的照片:( )

比不用闪光灯清楚多了(B)与不用闪光灯的效果一样

看不清投影到屏幕上的图像

颜色被“闪”掉了,拍到的仅有黑色的字和线条

细心的小明留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假设翻开窗户,直接看远处的高架电线,电线呈规章的下弯弧形;而假设隔着窗玻璃看,电线虽然整体上也呈弧形,但电线上的不同部位有明显的不规章弯曲,当稍微摇摆头部让视线移动时,电线上的不规章弯曲情景也在移动。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缘由是〔 〕

(A)玻璃上不同部位对光的吸取程度不同 (B)玻璃上不同部位的透光程度不同(C)玻璃上不同部位的厚度不同 (D)玻璃上不同部位对光的反射不同

图11,平面镜OM与ON夹角为θ,一条平行于平面镜ON的光线经过两个平面镜的屡次

反射后,能够沿着原来的光路返回。则两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不.可.能.是( )

(A)200

(B)150

(C)100

(D)50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试验中,我们觉察像距v和物距u是一一对应的,在如图12所示的四个图线中,能正确反映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当是( )

(A)图线A (B)图线B (C)图线C (D)图线D

如图13所示,竖直放置的不透光物体(足够大)中严密嵌有一凸透镜,透镜左侧两倍焦距处,有一个与主光轴垂直的物体AB,在透镜右侧三倍焦距处竖直放置一平面镜MN,镜面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垂直,B、N两点都在主光轴上,AB与MN高度相等,且与透镜上半局部等高。遮住透镜的下半局部,则该光具组中,物体AB的成像状况是( )(A)两个实像,一个虚像 (B)一个实像,两个虚像

(C)只有一个虚像 (D)只有一个实像

如图14所示,P是一个光屏,屏上有直径为5厘米的圆孔。Q是一块平面镜,与屏平行放置且相距I0厘米。0、0是过圆孔中心0垂直于Q的直线,P和Q都足够大,现在

1 2

直线00上光屏P左侧5厘米处放置一点光源S,则平面镜上的反射光在屏上形成的亮斑面

12

积为〔〕

3? ? 3? ?

(A)320米2(B)100米2(C)200米2(D)64米2

如图15(a)所示,平面镜OM与ON夹角为θ,光线AB经过平面镜的两次反射后出射光线为CD。现将平面镜OM与ON同时绕垂直纸面过0点的轴转过一个较小的角度β,而入射光线不变,如图15〔b)所示。此时经过平面镜的两次反射后的出射光线将〔 〕(A)与原先的出射光线CD平行

与原先的出射光线CD重合

与原先的出射光线CD之间的夹角为2β(D)与原先的出射光线CD之间的夹角为β

10、如图19所示,一点光源位于金属圆筒内部轴线上A点。圆筒轴线与凸透镜主光轴重合,光屏与圆筒轴线垂直且距离透镜足够远。此时,点光源正好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清楚的像,测出此时凸透镜与圆筒右端面的距离为L;向右移动凸透镜到适当位置,光屏上再次消灭了清楚的像。由于光源位于圆筒的内部,无法直接测量出A与筒右端面的距离d,为了求出d的大小,在上述过程中还需要测量出的一个物理是

;假设用N来表示该物理量的大小,则可以得出d

为 。

11、如下图,一块矩形玻璃砖切割成图中外形后拉开一段距离,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从左面射入,则从最右边射出的光线 〔 〕

A、可能是平行光线。B、肯定是发散光线。

C、肯定是会聚光线。D、可能是会聚光线也可能是发散光线。

12、如下图,两平面镜OA、OB夹角为θ,位于镜前P点的某人分别在OA、OB 镜内看到自己像的个数为

〔 〕

A、1:1。 B、2:1。 C、2:0。 D、1:0。13、如下图,凸透镜竖直放置,凸透镜焦距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