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物态变化
(第2课时)
——熔化与凝固引言: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从大自然的这些景象中我们发现,水可以由固态变成液态,也可以由液态变成固态。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小冰块,很快就会变成水,再过一会儿水不见了,变成了看不见的水蒸气。冬天,湖水表面会结冰。【复习】1.说说物质三态具有哪些特征,请从物质的体积、形状及粒子角度进行描述。2.固体可以分为哪两类?分类标准是什么?试举例说明。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引入学习任务【引入】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之间变化。这种物质状态的变化叫作物态变化。自然界中的物质三态之间怎样变化?这一性质是否有相同的规律呢?(一)熔化和凝固的概念:二、新知展开,围绕任务,引导问题解决【讨论思考】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冰熔化过程中,固态和液态是分明的,未熔化的冰仍然坚硬;而石蜡熔化过程中却是先变软再变成液体。那么,物质的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的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我们已经知道海波属于晶体,松香属于非晶体,本节课以它们为例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固。(二)探究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规律【探索实践】器材:铁架台(含铁圈、铁夹)、酒精灯、烧杯、试管、秒表、温度计、海波、松香、水。实验装置:过程:1.按图示组装器材,把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缓慢加热,观察海波状态的变化。2.待温度升到40℃开始,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3.重复上述实验,分别记录数据。4.将表格中的每组数据先用点分别标在坐标图上,再用平滑的曲线将坐标图上的各个点连接起来,找出海波熔化的规律。5.测量松香熔化过程的温度值,并绘制熔化曲线。【实验现象】记录物质所处的状态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海波固态固液共存液态松香固态逐渐变软变稀液态6.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分别总结海波和松香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三个阶段温度、热量、热能的变化特点。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温度热量热能温度热量热能温度热量热能海波升高吸收增加不变吸收增加升高吸收增加松香升高吸收增加升高吸收增加升高吸收增加【方法与技能】演绎演绎是根据一类事物具有的一般性质、关系来推断这类事物中的个别事物所具有的性质、关系的方法。例如: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冰是晶体,那么冰也具有一定熔点。演绎与归纳是一对推理相反的思维方式。(三)晶体和非晶体1.概念:在对其他多种固体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后,人们发现有两类固体:像海波那样,在熔化时具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晶体。像松香那样,在熔化时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2.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1)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熔化过程中有固液共存现象;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上升。(2)非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非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持续上升。3.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1)晶体内部粒子排列规则;非晶体的粒子排列无规则;??(2)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4.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图像:AB段为晶体熔化前,晶体处于固态;此时晶体吸热,温度升高;B点表示晶体开始熔化,为仍为固态;BC段为晶体正在熔化过程中,此时固体液共存的晶体,吸热温度不变;C点表示晶体熔化结束时,晶体全部为液态;CD段为晶体全部熔化后的液态,吸热,温度上升。(四)熔点晶体熔化时具有固定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熔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1.熔点最高的是什么物质?2.识记冰的熔点。金刚石0℃【思考与讨论】南极内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40℃~-50℃,若把普通水银温度计和酒精温度计带去南极,哪支温度计可能无法使用?请说明理由。水银温度计无法使用。水银熔点-39℃,酒精熔点-107℃,水银在南极要凝固。(五)凝固1.概念: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