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热点专题:科技创新
从地方两会到企业动向,“人工智能+”和低空经济已成为高频热词。国产大模型DeepSeek
的开源突破、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加速,标志着中国在硬科技领域的快速进步。政策层面,预
计两会将强调基础研究投入、数据标准制定和产学研融合。例如,推动工业领域统一的AI数
据格式规范,完善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领域,自2024年发改委设立专项管理机构后,深圳、成都等地已出台
发展规划。今年两会可能进一步明确低空经济的产业定位,推动无人机物流、空中交通等场
景落地。此外,七部门提出的未来产业重点赛道(如量子计算、脑机接口)也将是科技创新
的焦点。
1、“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的一种理念与实践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指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一种理念与实践。它不仅是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某一特定领域,
而是通过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实现对传统行业的全面赋能与重构。
人工智能作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核心
驱动力。从技术层面来看,“人工智能+”强调人工智能与其他先进技术协同发展,如与物联
网、大模型、云计算等结合,形成综合性的技术解决方案。“人工智能+”不仅将推动经济产
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还将深刻促进科学研究突破,提升公共服务与医疗水平,优化教
育资源配置,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社会的效率与福祉,助力构建智能、可持续和包
容的未来。
2025年3月5日,《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
2、“低空经济”:低空经济是依托低空飞行活动牵引串联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产业经济活
动。根据赛迪研究院(2024)定义,它是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以无人驾驶、低空智联网
等技术组成的新质生产力与空域、市场等要素相互作用,带动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
造、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等领域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其开发通常以1000米以下
为标准的低空空域作为自然资源进行(根据需要可延伸至3000米,最大限度可到达6000米),
一切围绕低空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经济活动,均属于低空经济范畴。
特点:(产业特长)
(1)产业链条长:涵盖上游生产制造飞行器所必需的材料、零部件及分系统的行业企业,
还包括中下游低空飞行器组装集成制造和测试试飞、设施配套及低空服务等领域。
(2)产业关联性强:既可以推动现代农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又能够扩大有效投资、提振消费需求、提升创新能力。
(3)应用场景丰富:包括运输服务、贴近地表围绕人类生产生活的各种需求进行服务、
相关基础设施的生产制造等多种场景。
(经济属性)
(4)战略引领性: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将低空经济作为重要战略性新
兴产业打造,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将该产业视为新增长引擎,是拉动经济增长和提升产业
竞争力的重要支柱。
(5)高增长潜力: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2025年预计将达8500亿元,
年均增速超30%,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升级和商业模式逐步成熟,有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
引擎。
(其他特性)
(6)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矛盾统一:安全性和经济性是低空经济的两大基本属性,也是贯
穿其发展始终的最为根本的一对矛盾,对二者的推动提升和权衡取舍将决定低空经济发展的
质量和进程。
(7)创新引领、绿色低碳、数实融合: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更是培育发展新动能
的重要方向.
3、“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指的是在生产力领域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生产力形式,这种变化体现为
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产业创新和管理创新,它代表了社会生产力演化的一次巨大跃升。
“新质生产力”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月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是生产力质的跃迁,
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推动力,还是
为凝聚经济发展共识提出的新方向。它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
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
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在科技创新驱动下,具有高科技、高效能、
高质量特征